文
编谢炜
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徐建平说:“我们谈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怎么样表述都不为过。”美国的一个调研结果说若干年之后,线上教育将让教师失业,“今天我可以告诉大家教师永远不会失业,线上教育能完成知识的传递,但它给不了学生关爱,”他还指出,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76.3%的人认为老师是曾经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自从产生学校教育组织这个结构以来,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学内容或者其他的方方面面都在变化,但是以校长作为代表的管理层、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结构关系从来没有改变过。在这个关系里面,教师是最核心的,它是连接校长、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要纽带。
徐建平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在教育发展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如今他恰好在主持一个欧盟合作项目,由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大学、葡萄牙的一所大学、英国的一所大学以及中国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研究教师国际胜任力的框架。他在第三届国际化学校行业年会召开之际,特别带来了他们一直以来关于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情况。
发言主要分享了三方面内容:一是全球教师胜任力框架;二是卓越教师成长路径;三是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教师,如何培训和测评教师,如何为教师助力。
以下为《全球教师胜任力框架与卓越教师成长路径》主题分享内容精选。
全球教师胜任力框架
第一个问题,教师胜任力。徐建平一开始就列举学者关于教师胜任力的认识。从年的Moss到年的Sternberg都对教师胜任力的概念有过定义。在美国非常著名的HayMcBer公司,由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麦克莱兰及其学生共同筹建,是全球最早做胜任力研究的公司。
总体来说,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在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人格特点以及相应的特征和属性。从组织行为学来看,强调一般的人和优秀的人相区分的特征,这个特征称为胜任力。
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在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在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年都提出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全球胜任力是什么?第一是从多个角度批判地分析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比如中美 ,每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做出思考;第二是理解差异是如何影响观念、判断,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的能力;第三是在尊重人类尊严的基础上,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开放、适宜、有效互动的能力。“
有的国际化学校中,学生分别来自54个国家,如果这所学校的老师没有全球胜任力,那如何理解这些学生呢?对于教师教育而言,应该思考如何把全球胜任力的技能、知识、态度向认知、情感、实践进行转化,从而产生全球教师胜任力,”徐建平如是说。
全球教师胜任力对教师的要求一是跨文化学习,适应不同文化和不同教育方式,培养教师的全球视野;二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评估技能;三是教师要精选活动的主题,促进学生思考参与;四是要规划活动流程,时刻围绕核心目标;五是创新活动形式,充分展现学生能力,创新能力是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能力;六是持续多方评价,提高认识与自我认识,多元评价来自学生、家长、教师同行、教育认证机构等多方。
这是全球胜任力教育对教师要求,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做了我刚提到的欧盟项目,这个项目的成果非常多,包括胜任力框架模型的建构、基于胜任力的评价、运用胜任力做出的培训课程等,是一整套东西,这些成果现在开放了,大家可以从网站里看到。”
接下来徐建平介绍了胜任力框架模型。这个模型分为具体能力和跨课程能力两部分。
具体能力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计划和组织,心理学研究有一个理论叫Pass理论,它认为人的智能最核心最重要的是计划,因为计划指向未来,评判一个人是否聪明主要看他是否有计划,对教师来说一定要有计划,因为计划代表目标。
第二是课堂管理,教授的孩子年纪越小对教师的教学管理要求更高,因为小朋友贪玩,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课堂管理对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是最重要的一个能力。
第三是评估,如何通过评估促进教学、诊断学生、设计方案等都非常重要。
第四是包容,包容指对不同理念、不同特点、不同背景的孩子做到一视同仁。
第五是社区行动,老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到社区当中,学生不仅仅只是学到知识,作为社会的公民,应与周围的社区进行互动。
跨课程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自我反思与职业发展,这是非常专业的主题,从古至今,专业性最强的职业是医生、教师、律师,这三种职业资格证都是由中国部委主管的,而不是归在劳动部。
第二是信息和通信技术,信息搜寻手段在不断进步,今天用pad上课、用无线互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