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年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爱玲在美国被解雇受打击,做整容手术,晚 [复制链接]

1#

年,孤身一人在美国的张爱玲结识了剧作家赖雅,两人迅速同居。不久后张爱玲怀了赖雅的孩子,无奈由于赖雅屡次中风的糟糕身体和衣食无着的经济窘况,只得将这个孩子打掉。

得知张爱玲结婚的消息后,一向很关心她的老友麦卡锡异常高兴:“这下子爱玲衣食无忧了。”

张爱玲的美国代理人莫瑞结结实实给他泼了盆冷水:“我们女儿没嫁出门,倒是招进个穷女婿。”

张爱玲和赖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拿张爱玲来说,她很容易被有才华且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老男人吸引,第一段婚姻的胡兰成,第二段婚姻的赖雅均是此类型。

偏偏这两位有才华的男人谋生能力都相当差。胡兰成顶着个才子的噱头,成天把自己打扮成儒生模样,经济上却往往需要张爱玲的接济。

赖雅也是如此,他多次罹患中风,从身体到精神全都依靠张爱玲。两人结识没多久后,手头并不宽裕的张爱玲便豪爽地送给赖雅一张美元的支票。

原本张爱玲就不懂谋生之道,对于理财毫无概念,谁知赖雅的穷困潦倒更在她之上,这样的一对夫妻组合,经济前景实在堪忧。

赖雅本人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过去,他是天才型的作家,为好莱坞写了12年的剧本,还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好朋友。

布莱希特

在赖雅的巅峰时刻,他每个月的收入至少在美元以上,可惜钱财都被他挥霍光了,步入中年后的作品也无人问津。与张爱玲在文艺营相识时,他只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头。

张爱玲的挚友夏志清先生认为两人的婚姻属于“报团取暖”。

张爱玲初到美国,像是一片无根之萍,且对前途充满了焦虑。对她来说,与一个有资格进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的美国文人结婚或许是一条好的出路。不论他年纪多大,在经济上总该比她有办法。她哪会知道六十五岁的赖雅早已钱、才双尽。

赖雅同样认为,与刚有新书在美国出版的年轻中国才女结婚,正好能解决自己的一切问题。

婚姻嘛,无非就是利益的交换和捆绑。即便如张爱玲般清高,也需要考虑人世间的吃喝拉撒。

反正她这段婚姻换来的是一个屡屡拖累自己的老公,但因为赖雅热情又关心人,对她的工作有兴趣,对她的幸福也很关怀,所以这段维持了11年的婚姻,也可说成相濡以沫、共享甘苦。

初到美国的张爱玲写作事业颇为不顺,“拮据”是她后半生的主旋律。为了生存,张爱玲在写作之外,还积极谋求着有稳定收入的工作。

年,当她得知迈阿密大学正在招聘一位驻校作家时,立刻拜托在一次会议上认识的比自己年轻的同胞刘绍铭、庄信正等人。

其实依张爱玲的性格,如果不是在美国举目无亲,断然不会拜托这几位只有一面之缘的毛头小伙。

倒是大家一窝蜂地过来帮忙,几经努力之下,迈阿密大学同意聘用张爱玲,时间为七个半月,月薪约千元。

这是份挺不错的工作,张爱玲在写信给刘绍铭时,说自己原本不善交际,可为了不使友好关系被破坏,即便身体不舒服,依然强撑着参加了校长为自己设的晚宴。

结果有参加晚宴的朋友给刘绍铭传来消息,张爱玲当天赴宴不仅迟到,还对客人们爱搭不理,搞得现场气氛相当尴尬。

迈阿密大学其实对张爱玲相当重视,她是本校第一位由外国人担任的驻校作家,还在期刊上登出了张爱玲的创作介绍和照片。

身为驻校作家,张爱玲并没有授课的任务,但是校长希望她每周与教职员和学生交谈几小时,张爱玲对这种要求一概谢绝。

她的接待人华尔佗教授曾几次邀请她参加自己的研究班,张爱玲也是一次没去过。

她的日常生活只是写作和全力照顾赖雅,这使得学校里的官员们非常失望。

张爱玲对于这种局面丝毫不觉得做法欠妥。她认为驻校作家除了笔耕不辍外,并无其它义务。等到7个月的任职期满后,她便不告而别,到了马萨诸塞州剑桥的研究所任职。此时,赖雅已经去世,虽然生活孤寂,但张爱玲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了很多。

年,“失业”了一段时间的张爱玲,得益于好友夏志清的介绍,来到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工作。

她的工作任务是研究大陆术语,但年前后大陆并没有推出多少新术语,因此张爱玲没有太多的事可做。

对于同事来说,这位新来的研究员行踪简直如幽灵一般。别人上班的时候她不见踪影,5点钟下班时她才穿过空无一人的走廊,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就连她的助手陈少聪,她也不愿相见。

陈少聪与张爱玲在同一间办公室办公,中间只隔了一层薄板。所以,张爱玲每天不可避免地要与陈少聪打一个照面,她们互相微笑一下,或者点头致意,这种最低限度的交往,是她们每天必须履行的程序。

后来,陈少聪看出了张爱玲的不耐烦,索性在每天下午她要来的时候暂时溜到图书室,里去找别人闲聊,直到确定她已经平安稳妥地进入了她的”孤独王国“之后,才回到自己的座位来。

身为张爱玲的助理,陈少聪不可避免地要与她进行工作上的探讨。好几次陈少聪敲门进入时,张爱玲总是局促不安地从椅子上站起来。

“眯眼看着我,却又不像看见我,于是我也不自在起来。她不说话;我只好自说自话。她静静地听我嗫嗫嚅嚅语焉不详地说了一会儿,然后神思恍惚答非所问地敷衍了我几句,我恍恍惚惚懵懵懂懂地点点头,最后狼狈地落荒而逃”。

在两人共事近一年的日子里,张爱玲从没有吩咐过这位助理做任何事情。

主持研究中心工作的是德高望重的陈世骧教授,他与张爱玲早在4年前就见过一面。

年,美国亚洲学会在华盛顿开年会,曾接受过张爱玲投稿的“美国之音”的编辑高克毅,特意约上老友陈世骧,好说歹说才把张爱玲请了出来。

见面时间在下午,原本高克毅想聊到晚上顺便请张爱玲吃豪华晚宴,但张爱玲不愿意,一行人就去了一家小馆子,叫了瓶“粉红香槟”,清谈了一个小时。

张爱玲从小就不善交际也不爱交际,母亲曾为此对她极度不满,她原本指望着女儿能够成为社交场上的名角,顶不济也要会熟络地待人接物才好。不料张爱玲除了会写小说外,在生活方面简直一窍不通。

在这次会面中,张爱玲依然紧张且羞怯,为了活跃气氛,有人用英语开了几句玩笑,张爱玲却觉得很突兀,用沉默代替回答,现场气氛更加尴尬了。突然,一个酒杯打翻在地,“砰”的一声,大家都怔住了。

4年后再见面,陈世骧以长者的热情迎接了张爱玲,她对陈世骧也很信任,把自己所有的作品都寄送给陈世骧过目。

原本应该和睦融融的忘年交,依然被张爱玲搞砸了。

陈世骧和夫人喜欢热闹,但张爱玲难得去拜望他们,也从不陪他们到中国城去小聚进餐。张爱玲能够在研究中心任职,全有赖于陈世骧的提携,可她从没在行动上对他表示一点感激和敬意。

张爱玲是才女没错,她的行为过于怪癖也是人人所能瞧见的。世人多批评陈世骧不能包容张爱玲的失礼和失职,却很少换位思考,如果遇到这样的下级,你会怎么做?

张爱玲的本职工作搞得一团糟,研究大陆术语的成果很少,不懂的地方也不向人请教,成天闭门造车,最后交的报告连看都看不懂,还同陈世骧发生了言语顶撞。

愤怒之余,陈世骧把她“解雇”了,这是她在美国奋斗了16年,遭受的最大打击。

这事该怨谁?张爱玲应当负主要责任。都说资本主义国家人情冷漠,她比美国人还要自我还要孤僻。

如果不与人接触,这种性格无可厚非,可一旦你参加工作,就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笨拙如张爱玲,压根不适合做职业妇女。

张爱玲的不近人情体现在方方面面。赖雅活着的时候,前妻的女儿霏丝家至少每周都要邀请一次赖雅和张爱玲去小聚、用餐,赖雅乐此不疲,与孩子们一起下棋、看棒球比赛、讲故事,他寻找到了老年的欢乐。

张爱玲很少同行,总是以胃病等理由推脱。她不喜欢应酬,哪怕是亲戚间的应酬,她还觉得自己无法回请他们。

晚年的张爱玲,蛰伏在闹市的小房子中,每次都拜托朋友帮忙找房子,却连人家的面都不肯见,按她的门铃,10次有8次不回应,打她的电话,几乎没一次接通过。

在她的性格中有股子沁人心脾的冷,对旁人漠不关心,连友人书信都不愿拆开,将自己封闭起来。

无奈,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张爱玲能够与人隔绝,却隔绝不了跳蚤。

她曾受过跳蚤的困扰,所以从年8月到年3月的3年半期间,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搬一次家。

到后来友人都劝她,这是一种强迫症,一种病态,张爱玲充耳不闻,继续搬家,直到她将很多重要物品全都搬丢,直到她再也没有力气折腾。

张爱玲对住所的要求很简单,单间带浴室,最好离公交站近点,此外有没有家具,面积大小都无所谓。

有一次搬家时,管理员是一位矮胖的中年太太,话特别多,不停地向张爱玲问长问短,张爱玲生怕跟她搞得太熟影响自己的隐居式生活,一本正经地说:“我不会说英文。”一句话就把管理员的嘴堵住了。

她的饮食更是简单。张爱玲厌恶中餐的油腻,连喝半碗豆浆都要耗费很长时间,因此喜食西餐。

她的烹饪技术很少,几乎只从外面买着吃,连个煎蛋都做不好。原本还喜欢吃鱼,结果担心血管硬化,索性连鱼都不吃了。

晚年的张爱玲,一天只吃半个类似馅饼的食品,偶尔吃点零食,所以愈发的瘦弱。

不过,对吃住行毫不在意的张爱玲,倒是对穿衣打扮挺上心。

年5月,她做了一次整容手术,又觉得戴眼镜不适合她的脸型,因此配了隐形眼镜。她也买了好些名牌化妆品,多半是保护皮肤的。

担心跳蚤会钻到头发里,她早就将头发剪掉,后来一直戴假发。最初的假发是全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换成黑中带白。

很少有人知道,张爱玲这种离群索居的行为是受到了著名影星葛丽泰.嘉宝的影响。

葛丽泰·嘉宝在年的事业巅峰期隐退,于纽约买了套7间房的公寓,独自一人生活。虽然她常被记者和摄影师跟踪,却从不受访或让他们拍摄近照。

她每天上午10点戴上墨镜上街散步,购买食品;午休一小时后,再上街转一圈;晚上的时光则与电视机一起度过。

张爱玲曾说:“我是名演员嘉宝的信徒,几十年来她利用化妆和演技在纽约隐居,很少为人识破,因为一生信奉我要单独生活的原则。”

在张爱玲去世前,她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大限将至,整理了各种重要证件和信件,装进手提包,放在靠门的折叠桌上。

一代才女,就这样清清白白又冷冷清清地走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