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投资人线上交流会由中金公司分析师邹朋、何子瑜主持。会议首先由科伦药业总经理刘思川就公司年经营情况与年的展望进行报告。
年,医药行业受疫情影响深远,不仅是现阶段的业绩影响,包括对于后期的一些改变。主要在四个方面:
1.生活习惯改变,由于人们对个人健康的重视,勤洗手戴口罩,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减少,医院,和过去有很大区别。特别是疫情期间,医院,除了发热门诊以外,其他的科室都是处于停诊或者是少数接诊的情况,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处于半休克状态。一二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特别是我们的传统优势板块,输液板块,大家从第一二季度的阶段性报告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当然在第三、四季度随着疫情控制,有明显改善。但是从未来来看,散在的疫情依然存在,所以我们的工作应该是需要紧抓不懈。
2.受疫情影响,线下推广不能做,很多工作只能通过线上。线上推广对于整个团队的能力建设、患者管理,过去没有系统性涉及,今年整个工作也将有一个系统性增强。百洛特在疫情下依然保持上升势头,完成情况非常好,未来线上线下推广结合,结合慢病产品线的构成,加强患者的管理。包括男科类的产品、精神类的产品、抗抑郁的产品,都是我们未来加强患者管理的重要工作。
3.国家的GPO持续推行,包括一些地方组成的GPO联盟的持续推行,对于产品线的厚度和销售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的仿制药和以前的仿制药有很大的区别,以前的仿制药可以养一个企业10年甚至于10年以上,现在可能就是几年的时间。如果我们产品线比较单薄的话,是不能够建立产品线的。对于一些后续产品比较多,而且本身产品属性除了药品属性外,还能够挖掘一部分商品属性的话,我们会加强院内、院外终端的推广,也是为了应对未来核心产品进入GPO后,通过开发院外市场,从而对于整个盘子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目前我们也展开了系统性的思考和超前的布局。
4.创新领域与以前不同,年科伦刚开始启动创新,瞄准国内主要头部企业以及外资企业。随着资本市场的放开,特别是科创板块和港股对于科创类企业盈利指标的调整以后,大量的小型biotech进入资本市场,以资本市场作为杠杆,开展相关研发工作。在我们所熟知的每个靶点上都有各种各样的企业在布局。可能我们有些产品走的快一些,有一些产品走的慢一些,所以未来在创新药领域的竞争程度可能不会亚于在仿制药领域的竞争程度。针对创新方面,我们也在布局,稍后研究院会做出进一步汇报。如果做不出mebetter的产品,只是做metoo,未来是没有前景的。一是存在带量采购,二是在这个赛道里可能有十家甚至十几家产品进行竞争。所以在以上几个方面我们都已展开思考,力争克服这些问题,走出一条科伦的道路。
就具体情况的汇报如下:
大输液板块:
年全年销售量约36亿瓶袋,远低于年销量的44亿瓶。年,希望能够恢复至年基本相当的水平。公司将加速新型包材输液产品对传统包材的替代,即软袋、可立袋对传统塑料瓶。其次是对新客户的持续开发,增加数百家医疗终端客户。同时,基础输液进入国家带量采购可能性小。1.国家药监局(年第62号)“对临床价值明确但无法确定参比制剂的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水等,此类品种无需开展一致性评价”。2.按照国办发〔〕7号和国卫药政发〔〕70号文件规定,基础输液与妇(儿)急(抢)救等药品适宜执行“直接挂网采购”政策。3.基础输液属于高风险注射剂,重量重、体积大、价格低,其吨公里的配送费用占价格构成比其他药品高,尤其对边远山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吨公里配送费用约占价格构成20%。4.基础输液是溶媒和载体,许多治疗性药物需要融入基础输液进行临床治疗,使用存在刚需,使用率很高,采购数量排位靠前,但平均价格2元左右,部分包材和规格低于社会平均成本,进行带量采购必要性不大。科伦的基础输液将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动力。
川宁项目:
三条生产线满产满销。去年上半年执行老合同,下半年执行新合同,今年全年按照新的价格执行合同。新定价将充分考虑由于玉米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年预计玉米给川宁带来1-1.5亿成本的上涨。考虑到新疆的玉米较内地有优势,产品价值恢复,以及新产品的补充。未来一年会有增长。
仿制药:
年发货金额接近25亿,比年增加40%左右,年有望超过30亿,增速30%左右。百洛特精神类药物,年发货超过万盒,目前在整个中国市场份额第一,也是国家带量集采中标产品,在中标外也有开拓。帕瑞昔布纳年发货约多万只。多室袋(肠外营养)系列产品年发货约多万袋,和年相比接近增长%。白蛋白紫杉醇,相对可惜,没有赶上国家集采,但是在国家集采外的非报量市场份额依然有机会。这个产品的生产线产能的匹配情况今年预计40万-60万支。这条生产线除了这个产品外还有其他产品,这条生产线也在改造,随着改造完成,生产线产能会逐步释放。公司其他产品,比如唑来膦酸,男科产品达伯西汀、伐地那非在今年均做了重点规划,向市场证明了科伦对于仿制药产品的商业转化能力。我们有信心,在后续创新产品出来,同样会具备比较强的商业转化能力,为市场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科伦研究院宋博士就公司重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年全年,在疫情影响下,创新研发快速持续推进。在管线药物研发、中美IND申报和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实质性进展。当前科伦的创新药包括改良创新,一共有13项处于临床阶段,科伦开展了25项临床研究,主要涉及恶性肿瘤、自身免疫、麻醉镇痛、乙肝、精神神经等重大疾病领域。生物技术药方面,APD-L1单抗,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关键二期临床研究进入BLA准备阶段,三个一期研究和淋巴瘤的安全性数据已经完成清理,病例数足够支持BLA。鼻咽癌关键二期临床研究已完成98%的患者入组。
A西妥西单抗完成了临床方案的调整,三期和原研头对头的研究完成首家中心启动,首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即将启动患者入组。
AHER2ADC和ATROP2ADC充分发挥中美同步研发的优势,形成多靶点合围,覆盖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同时也开展了HER2阳性,TROP2阳性其他适应症的探索。两个品种均已在中美开展临床一期。
免疫检查点单抗A项目在国内正式递交了IND申请,并且获批了临床。
创新小分子方面,AKappa阿片受体激动剂,针对术后镇痛已经启动了临床二期研究。与此同时,ⅠB期患者后续高剂量爬坡在继续推进,并纳入了肾功能不全患者,这是为二期拓展终末期肾病瘙痒适应症奠定基础。
AJak抑制剂继续推进ⅠB期患者爬坡研究,同时启动了临床二期研究。
A乙肝病毒核衣壳抑制剂已经启动了临床一期健康人爬坡,并且快速推进,到了最后一个剂量组的爬坡。这个项目启动临床,也代表着科伦的创新管线在肝病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年Q4重点研发进展
A的临床数据清理和稽查工作目前已经接近尾声,BLA资料陆续准备中,此外鼻咽癌患者已经入组完成98%,同步进行安全性数据清理。
A完成了遗传办审批,首家中心启动和首批患者筛选。
AHER2ADC的国内临床研究,按照CDE的要求完成拓展乳腺癌有效剂量患者的入组。
ATROP2ABC,美国已经完成了三个剂量组的探索,中国完成了两个剂量组,正在进行第三个剂量组的观察。中美采用同一方案同一检测方法,同一数据系统,实现了中美一期临床研究的同步推进。
小分子方面,A和A两个项目经过一期研究探索,基本释放了成药性风险,在一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的支持下,A已经启动了二期入组,A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二期启动的准备工作。
A乙肝项目,目前健康人单次爬坡已经完成了9个剂量组,最后一个剂量组已经给药,并且跨过了临床推荐用药剂量,完成了食物影响研究。目前已经确定了的Ⅰb期组长单位。现有数据显示这个项目安全性和药代属性良好,可以支持口服一天一次用药,年11月美国肝病会议上面以poster海报的形式披露了部分Ia期临床数据。
除了加速临床的推进,科伦的创新管线也在肿瘤、肝病等重点领域,ADC、双特性抗体等特色技术平台方面,持续项目集群化的布局,强化管线优势的延续性。Q4,科伦全程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已经在国内完成了IND申请,除此以外还有三个创新药已经向CDE递交了pre-IND申请,包括单抗1项,创新小分子2项。这三个项目预计在年Q1陆续完成正式的IND申请。ADC作为科伦具有先发优势的成熟平台,针对其他高研发热度的靶点也进行了药物的布局,其中一项进展最快的ADC项目(A)在Q4已经进入了临床前研究的最后阶段,我们预计年第一季度进入中美的pre-IND申报阶段。
为了提升创新管线,面对未来的竞争力,创新立项方面,在Q4重点对ADC管线的强化还有技术平台升级方面进行布局,涉及到创新性更高的靶点,新的毒素还有偶联技术,同步推进了内部公关和外部合作的洽谈,以此推进ADC平台策略的多样性建设,以针对不同生物学特性的靶点,实现ADC各个组成部分的科学匹配,进而提高ADC药物的成药性。
Q1的工作计划
以快速推进创新产品的临床研究和上市为核心,以矩阵式的项目管理为体系保障,集中资源推进7个重点项目,其中包括A加速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关键二期的BLA资料准备,完成鼻咽癌关键二期的全部患者入组,同步推进多项联合用药的研究,并准备preIND申报。
AHER2ADC首发适应症通过已有患者数据分析来确定二期推荐用药剂量,递交首发适应症,单臂关键二期的CDE咨询并获批,争取Q2完成首例入组。
同时还将推进A其他适应症的研究,ATROP2ADC,科伦会持续发挥中美同步研发的优势,加速推进中国临床一期研究,同步推进二期拓展研究的启动准备。
小分子A和A二期临床研究的快速展开,以及A完成健康人多次剂量爬坡,并完成Ⅰb期的临床方案、临床多中心的确定。
科伦的创新研究持续以肿瘤为核心,涵盖重大慢病、梯度有序、差异化优势的大小分子产品管线,另一方面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增加资源投入,强化ADC等特色技术平台,保持创新优势。优秀的项目管理是保障,无论上游研发还是临床研究,科伦都将深化年初以来,重点建设的矩阵式项目管理,项目负责人在管线战略的指导下横向牵动,技术平台为纵向支撑,保证创新研发的速度和质量。
QA:
Q:请问对于后续研发的投入和新药开发方向怎么考虑?
去年完成了博泰生物和研究院的股权分别让渡给首席科学家王晶翼博士,同时有30%的份额分别授予研究院做仿制药科学家和博泰做创新药科学家,接下来博泰逐步开展对外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工作,第一能够引入资金,推进重点项目,第二是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接触到广阔的市场空间,使得创新药的研发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后续的发展待有了成熟的想法后会及时公布。
研发费用:年,对于集团的研发投入严格控制,预计在年整个集团研发投入较年增长控制在1个亿以内。由于产品处在不同阶段,市场竞争强,会把重点资源集中在进展最快、收益最好的产品。研究院从年底开始对全面预算管理,年实施了一年,整体预算控制良好,得到了集团的肯定。年的预算已经完成,有相应的管控机制。
Q:ADC平台的建设以及资源的分配,整体是怎样的规划?
ADC平台已经有两个产品分别启动了中美临床,在研管线中还有8个。除了已经进入临床的,临床研究过程中,IND路径中还有其他的在研产品跟进。已经进入临床的两个产品,目前成药的风险期已经度过,临床数据令人鼓舞,中美PI对项目很有信心。后续会在国际主流平台和会议上公开。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我们在对HER2阳性乳腺癌末线的治疗上有强烈的信心,正在和监管部门进行积极沟通,快速推动注册临床,预计在Q2披露数据。数据和已经成药的产品相比,很有优势。美国3个计量爬坡已经结束,中国正在进行第三个计量爬坡。研究者对于数据比较有信心,无论是ADC的稳定性、毒素的脱落率、不良反应、疗效、未来可扩展的适应症相比,都和已上市的产品相比有着更好的竞争力。这两个产品均处在一个决策点上,是否能在更稳健的数据基础上,创造bestinclass的机会。至于能否达到metoo的水平,内部和研究者的讨论已经比较有信心。
Q:从整个临床设计来看,后续大概什么时候能进入注册性临床阶段?是否有时间表?
正处在和监管沟通阶段,在沟通结束后,会公布时间表。第三个计量爬坡已经入组完成,预计在Q1完成试验,根据该数据有望开始扩展。乐观地说,和未来的BLA的总体时间简要披露如下:
项目中国爬坡和首发适应症拓展已经完成,关键II期临床开展时间,如果与监管部门沟通顺利,预计最快在今年4月份启动,最迟Q3启动;BLA时间,如果顺利,应该是在年下半年。
项目仍处在爬坡阶段,待中国剂量爬坡结束后,会确定扩展适应症,预计在今年2、3月份会决定扩展的适应症。根据前期考虑适应症的计划,如果顺利,NDA时间大约在年,最终取决于2月份拿到全部爬坡数据后的剂量优化研究情况。
Q:科伦对临床团队是如何布局的?后续是否可以将产品快速推向临床?
任何创新都是学习的过程,临床开发的快慢也是相比较而言。资本的驱动使得biotech公司的成长很快,大部分biotech公司属于短跑型选手,在一两个靶点上设立研发管线,推进NDA和BLA。科伦在这中间也学习到很多。ADC平台的推进中,科伦的速度还是相对比较快的。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拓展和爬坡,进入爬坡尾声,从这两个项目来看,临床推动速度已经与国内一流水平持平。项目从去年的5月份入组到尾声、清理数据、加强稽查,我们基本把速度在往前追,整个项目对于科伦的启发和经验的积累还是非常有帮助,对于后续项目的推进也积累了经验。希望大家对于科伦要有信心。科伦的创新在进入赛道之处就遇到更高水平的竞争和监管力度,在研发的过程中,感谢投资人对于科伦的耐心。
Q:品种启动了中美两边的临床试验,I期何时结束?何时公布数据?大概什么时候可以进入临床,是否可以披露一些细节?
在Q4已经完成了临床前最后阶段的研究。目前整体成药性较好,国内除了一家公司进入临床,其余公司均在临床前。具体的技术细节目前不方便作公开披露。时间上会进行中美同步pre-IND,美国审批会较国内快一些,预计临床启动在今年下半年,Q3末期,取决于审批速度。会持续推进ADC项目,提前进行临床的衔接工作。
A年底按照同一个方案中美同时申报,两个监管机构给予了积极回馈。美国的cohort较国内进展更顺利一些,中国在去年入组顺利,目前已经进入第三个cohort,按照方案的预设,预计在春节前后第三个cohort结束,进入后续的剂量拓展和适应症的选择,整个中美的临床开发进程较为满意,在整个水平、进程管理和国内一流水平保持同步。为了加快适应症的扩展,我们的前期工作比如伦理审批等都在提前进行。计划9月份欧洲肿瘤学年会和CSCO上发布数据,I期剂量爬坡和剂量拓展数据。实际上开发的整体计划我们是倒排的,就是把未来IMMU-中国申请上市的时间点,根据中国监管计划、加快审评等等策略以及它的临床试验的中心布局等,根据监管、竞争等倒排我们的节点的。另外就是我们在这个产品上还发现了一些新的适应症信号,我们也会抓住这个方向不放,考虑成为差异化方向。
Q:ADC的两个产品,是否和同类型产品进行过比较?在哪些方面更有优势?ADC平台处于临床前的药物是否可以简单介绍?
在裸抗端和罗氏TDM-1没有差异,在裸抗端有差异的也不太多,在linker和毒素上包括连接策略上,通过查申请专利可以看到,具体的技术不方便透露。在CMC上的差异是清晰的,临床前研究中的这些差异性特点,在我们的两个项目进入临床后,在人体也得到了验证。1.两个ADC在安全性上没有看到已经成药的或走在前列的ADC中最让人担心的副作用,在其他副反应发生频率上也较低,让人满意2.在毒素的脱落率、稳定性上也让人满意3.在有效性上,根据不同的适应症,在不同的治疗线数上比较,也令人鼓舞。会在今年的ASCO发表,会在今年的ESMO上发布。其他的已经在研的ADC特点,刚才已经简略介绍过,其中还有一些不便披露的内容。
Q:在未来的资金平台上,包括有序放贷的下降上是否有规划?
Q3的高点是阶段性的,年度的负债已经下降,较年相比增长在几个亿之内,额度较小。今年负债略有增加,一是因为川宁的上市进行了独立融资,独立融资过程中有一部分的资金储备。二是经营现金流由于上半年收到疫情影响,在输液板块的现金流有所下降,Q4的回款相对比较好,使得全年负债增幅相对较小。预计今年负债会出现下降。
Q:阿片受体类这款药后续的时间点?
与肿瘤不同,肿瘤的创新药在爬坡、剂量扩展后看到疗效,申请关键II期,所以肿瘤的适应症如果顺利,在3年-3年半可以拿下。非肿瘤药的开发历程比肿瘤药更复杂一些,A项目按照计划术后镇痛适应症已经开始进行II期,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爬坡也在进行。在早期临床研究中,还是按照计划在走,未来上市的时间表,还需要继续等待。因为其中还存在II期的dosefinding以及患者身上的概念验证。等这两个科学性问题解决后,后续III期研究就是一个大规模的确认性研究,时间就可以相对明确了。
Q:是按照更高剂量还是保守剂量?为什么不继续爬坡了
I期爬坡,在3.6mg观察到有效,6.0mg也未出现剂量限制毒性,在剂量扩展阶段,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我们使用4.8mg和6.0mg两个剂量扩展。一个剂量是有20几例的数据,一个剂量是有10几例的数据,从数据来看,有效性呈现剂量反应关系,也就是说6.0肯定比4.8mg更好。安全性上,6.0mg也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研究院内部希望使用6.0作为后续关键II期的定量,6.0mg可能使成为bestinclass的剂量,可以和DS-去竞争的。准备按照这个剂量和监管进行沟通。如果能够获批,肯定会用6.0mg进行申报,从而保证有更好的效果。如果监管对6.0mg有疑问,4.8mg剂量下的数据,也一定优于罗氏的T-DM1。
根据临床前数据设计了5个爬坡剂量,在实际临床爬坡过程中,决定剂量取决于已经爬过剂量的临床爬坡数据。PK数据显示,在第二个剂量时已经进入获批药品剂量暴露区间,相当于说的第二个剂量已经与获批产品相当(me-too)。现在进行第三个剂量爬坡,要根据安全性和有效性、PK数据来决定继续爬坡还是选择目前的剂量。实际上我们很幸运,在第二个cohort就看到了PR的患者,整个试验的组织我们有优化,不断地有PK、PD、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帮助决策,采用贝叶森试验设计方法,不断从临床数据中反馈学习,通过模型决定后续的策略和爬坡选择。目前来看,在6mg进入到了MTD区间,后续会根据数据进行后续剂量的决策和优化。
在4.8mg和6.0mg不论是疗效还是安全性都有着不输竞品的表现,因此这两个产品已经走过了成药的风险期和metoo阶段,目前希望能够抓到bestinclass的机会。目前均有非常solid的数据在支持,今年在学术会议上的发布会更加详实一些。
Q:科伦大举扩张营销队伍,公司是处于什么考虑?
从年下半年,引进了临床上比较有经验的营销团队。目的是在我们既有的销售资源基础上,加强专业化推广能力,以招商+直营相结合的方式,医院覆盖速度的同时,快速提升在临床的覆盖。所以可以看到,我们今年三腔袋作为一个国内的仿制品,我们上市的第三年时间,已经做到了10个亿的规模,在明年销量会超过原研产品,这些与我们建立的专业直营的营销团队是分不开的。未来这个团队,和招商合作相比,我们通过有效的临床推广和进一步学术化体系的建设,进一步缩紧推广费用,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此外,通过肠外营养体系的团队搭建,我们的目标是在整个大外科领域,包括围手术期全部液体补充、麻醉镇痛,肠内营养,甚至包括后续的肿瘤产品在胃肠外领域的适应症,都会由这个临床团队来承接。整体来说,公司比较坚定直营策略,会逐步扩展。目前中枢神经线团队大概多人,大内科、大外科产品线在多人。我们现在也不会轻易扩张产品线人员,大内科团队以慢病体系为主,大外科以围手术期产品为主,我们是根据产品去匹配营销团队的。
Q:公司在不同片区的直营管线有没有建立的时间点?公司营销人数在什么规模?
实际上从现在来说,除了西藏以外,我们在每个省都有直营团队,目前营销体系分为3个板块,一块是总部直属的产品BU,这一块覆盖15个省份,另外15个省份,是省级负责制的区域,其中有8个也是以直营团队为主的费用制片区。剩下的省,每个省也都有自己的直营团队,都是与科伦合作多年的,他们的直营团队,也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比方说青海、海南、宁夏等区域。因此,90%以上的省份都有直营的体系,但不是单一的直营体系。实际销售模式是直营与代理商模式相结合。医院和产品来看。单纯直营体系在人以上,合作客户则没有具体的统计。
整个营销体系的改革是和产品线同步进行的。不会过于强调把代理全部转换成直营。对于代理所不擅长的部分,在专业性的部分,对他们进行补强。医院,由于有比较高的准入门槛,医院,以前的团队有一些难度,建设速度不够快,对于这些医疗终端,通过引进高端经营团队进行补充。
Q:ADC平台整体的技术来源是怎样的?核心的技术人员可否进行一个介绍?创新药是否有激励政策?
ADC的技术来源,TROP2-ADC的毒素和连接方式是科伦独有的,A是早期引进技术的合作开发产品,在毒素和linker和相应公司有合作。后续的研发方面,重点布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模式,但也不排除合作共开发,和国内其他ADC公司合作能够扩展管线,进行互补、重点合作。在小分子板块有高端人才,持续引进有海外背景或者深厚经验的人才加入。抗体部分,在国内和国外均有抗体研发团队,有3位资深专家做抗体研发指导工作。未来在毒素、linker和抗体方面都会有持续的改造。
我们创新板块的激励,共有万股,本次激励股权分配了万股,涉及大约多名员工。共分为5个层级进行股权授予,核心人员、核心管理人员、一类的核心骨干、二类的核心骨干、支持板块核心人员,另外预留多万股给未来引进高端人才。通过这次股权的分配,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比较好的调动。年存在一些员工离职的现象,通过分析,员工的离职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员工整体的稳定性是好的,个别员工的离职有多种原因,不会对整个体系的运行和持续进步造成明显影响。通过股权激励,核心员工稳定性和项目研究进展会更好、更有保障。
Q:研发费用为什么只多出一个亿的研发费用?是否因为药品研发结构有所调整?科伦医贸集团在年应收账款有7.3个亿和将近万坏账,未来是否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针对年研发费用的管理,是按照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做的预算,保证所有核心项目临床进度的推进,希望投资人不用担心。
具体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新的坏账准备政策在一年期以内都需要进行坏账准备,所以科伦医贸的坏账准备是正常的。科伦医贸应收账款和其他的信用政策是一样的,也不存在一个较大的差异,在合理的信用期范围之内。今年年底的应收账款也是比较正常的。
Q:市场预期不及之前?是否能够获批?获批过后没有成本优势?帕瑞即将进入集采,科伦是如何准备的?
在与监管的沟通中,有1-1.5个月的时间差是比较正常的。科伦的准备工作是紧锣密鼓的推进的。
对于是否能够获批,凡处在加快审评的产品,均需要做确认性研究,这与国际上是完全一致的。未来确认性研究完成,在确认前,按照现有的监管政策,大家还是在相同的赛道上。PD-1和PD-L1在疗效上、在联合用药上、在末线之前的联合化疗表现是不一样的。对于免疫检查点药物,在末线前联合化疗,应该说大家还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上市后,无论是成本控制、收益还是商业推广,从各个方面都在做积极准备,另外,对于科伦来说,也是创新大分子首个上市产品,我们采用了两个适应症注册临床序贯推进的双保险策略,最大程度保证能够上市,对于公司完成创新研究闭环,有着标志性作用。
帕瑞昔布钠无论中标结果如何,价格一定会受到影响,选择的区域也会被压缩。但是同时,我们的丙泊酚中长链、恩格列净、盐酸氨溴索,也都是大产品,这些产品也进入集采了,未来集采是常态化的事情,有产品会进去,有产品会出来。新进入的产品,我们抓住市场准入机会,有一些有存量的产品,中标了我们继续开发市场,进行低成本的运行,同时抓住报量以外的产品,尽可能使产品销量不至于下降更多。后续我们产品群的补充是可以抵消掉GPO带来的影响。恩格列净和丙泊酚中长链,两个产品的市场都很大。医院的销量约为万片,丙泊酚中长链也是3、4千万的大产品,随着普通丙泊酚省级带量采购推进,会进一步扩增市场空间,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