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底即将召开的ACC.20年会上,抗栓治疗仍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多项研究将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问题。PCI术后患者长期存在非常高的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需要强化术后管理来减少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发生,抗血小板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策略。今天我们从指南出发,来探讨一下PCI术后双抗治疗的热点问题。
PCI术后一年MACE风险高,需强化抗栓治疗
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它只是局部治疗,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不断进展的,术后患者仍然存在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冠心病患者常存在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导致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处于血小板活化和纤溶活性下降的状态;PCI是创伤性操作,可导致斑块结构改变甚至破裂,破坏内皮完整性,成为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此外,支架作为异物也会诱导血小板聚集,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进而出现致命性的并发症。
图1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堵塞冠脉
PROSPECT研究[1]显示,PCI术后患者依然面临较高的风险——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高达20%,其中超过60%发生在第一年。长期、恰当的抗血小板治疗是减少临床事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对于PCI术后患者来说,单一抗血小板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更强化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长期治疗。过早停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无疑会增加患者后续MACE事件的发生率。
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如何选?指南是准绳
阿司匹林和P2Y受体抑制剂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PCI术后抗栓治疗的主要手段,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的印证。年发表的CURE[2]及PCI-CURE[3]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的基础,开启了双抗治疗时代。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双抗治疗的重要性。基于充分的研究证据,诸多国内外指南对PCI术后双抗治疗作了推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ACS和CCS患者的风险不同,双抗的药物选择和持续时长并不一致。首先来看一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抗栓治疗推荐。我国和欧美近期发布的指南一致认为,ACS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使用何种支架,若无出血高风险,均需采用阿司匹林加一种P2Y受体抑制剂治疗至少12个月(表1)。
表1ACS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推荐
纵观近年来陆续颁布的指南,由于PCI术后1年内MACE风险较高,对于双抗方案中P2Y受体抑制剂选择,早期指南优先推荐氯吡格雷,而新近指南优先推荐更强效的药物,这也表明PCI术后高风险患者需要更强的抗血小板治疗,以取得更大的获益。对于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患者PCI术后的抗栓治疗,虽然同样接受PCI治疗,但CCS患者的风险仍低于ACS,对于抗血小板的强度和时长也低于ACS。ESC最新指南[7]强调,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建议PCI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6个月,除非存在致命性出血风险。表2CCS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推荐[7]
最新研究发布,能否撬动指南推荐?
近期,一些研究对PCI术后患者的抗栓治疗方案进行了新的探索,例如GLOBALLEADERS研究和TWILIGHT研究等。这些研究结果会对当前的DAPT策略产生影响吗?GLOBALLEADERS试验[8]对例入组患者观察2年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替格瑞洛单药方案并未降低PCI术后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也没有降低大出血事件风险。
《柳叶刀》杂志同期发表的社评[9]认为,GLOBALLEADERS试验未能证实单药替格瑞洛优于标准DAPT治疗方案,临床治疗策略不会因此改变,阿司匹林仍是抗血小板治疗的GLOBALLEADER,再次肯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基石地位。TWILIGHT试验[10]数据显示,替格瑞洛单药显著降低了BARC2、3或5型出血风险,两组在降低关键次要终点,即缺血性复合事件风险方面疗效相当。然而,该研究入组时排除了既往卒中、STEMI或出血极高危患者等高危人群,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也排除了前三个月发生缺血事件、出血事件、不耐受DAPT等患者(约占入组人数21%),因此试验结果的适用人群相对受限。
另外,对于CCS患者仍然采用了15个月的双抗治疗作为对照,远远长于当前指南推荐的6个月,这种情况下产生上述的出血终点结果并不意外。指南建议高出血风险人群适当缩短双抗时间,TWILIGHT试验在该人群中做了很好的探索,证明了DAPT三个月后给予单抗方案是可行的,但由于缺乏其他单药治疗组,该试验未能回答单抗方案何者更优的问题。
PCI术后患者如果没有高出血风险,仍然应该坚持双抗治疗12个月,阿司匹林仍然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用药。
结语
PCI术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很高,初始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于现有的证据,应遵循指南推荐,区分ACS与CCS患者,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P2Y药物12个月或6个月。治疗中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