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tslf/191108/7597198.html医者盟医学资料医学资讯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本章重点:
1、掌握:组织学、石蜡切片术、光镜结构、嗜酸性、嗜碱性、HE染色法和超微结构的概念
2、了解: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组织学的内容和意义
1、组织学概念:研究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组织学研究水平: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
3、组织
(1)构成: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
(2)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二、组织学技术简介
1、光镜技术
石蜡切片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5~10μm厚)、染色、封片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
嗜酸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酸性.
嗜碱性:组织细胞中的结构与碱性染料亲和力强者称为嗜碱性.
光镜结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组织细胞结构
2、电镜技术
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的组织细胞的结构.
第二章上皮组织
本章要点:
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分类;被覆上皮的分类,各类的分布及功能(掌握)
熟悉: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功能意义
了解: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的结构特点
一、概述:
(一)上皮组织的特点
1、上皮组织由大量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2、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极性(游离面、基底面和侧面)
3、基底面附着于基膜
4、上皮组织内大多无血管
5、上皮组织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二)分类与功能
分类:1、被覆上皮-分布于体表,体内管、腔、囊的内表面
2、腺上皮-构成腺体
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
二、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
特点:表面光滑,利于液体流动,减少器官间磨擦
分布:内皮: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
间皮:心包膜、胸膜、腹膜
其它:肺泡、肾小囊
2、单层立方上皮
特点:细胞呈立方形(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圆居中
分布:甲状腺滤泡、肾小管
3、单层柱状上皮
特点:细胞呈柱状(侧面观)或多角形(表面观),核长圆形、位于基底部
分布:胃、肠、胆囊、子宫等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特点: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杯状细胞构成,核位置参差不齐;细胞基底部均附着于基膜;基膜明显
分布:呼吸道
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
特点:表层细胞呈扁平状;中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基底细胞矮柱状,有增殖能力;基底面凹凸不平
分布:皮肤表皮-角化
口腔、食管和肛管-未角化
6、变移上皮
特点:细胞为多层,细胞形状和层数因器官功能状态不同而异
分布: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
三、腺上皮和腺
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的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构成的器官
腺的分类
1)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排至体表或器官腔内,如汗腺、唾液腺
(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释入血液,如甲状腺
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组成
四、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游离面—微绒毛、纤毛
侧面—紧密连接、黏合带、桥粒、缝隙连接
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功能;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2、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功能
3、紧密连接: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顶端。屏障作用,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4、中间连接:又称粘着小带。具有粘着作用,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5、桥粒:最牢固的细胞连接。牢固的机械性连接作用,使上皮耐受摩擦(皮肤、食管)
6、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细胞间隙为2-3nm,内有许多间隔相等的连接点
功能:小分子物质(<D,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离子、信息分子等)可通过,使相邻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功能同步化,
连接复合体:细胞侧面4种连接中2个或2个以上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7、基膜
LM:HE染色呈粉红色(见于少数上皮)
EM:由基板和网板组成.
主要功能: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为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引导上皮细胞的移动并影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8、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底面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褶皱结构
LM:基底纵纹
EM:内褶间有与其平行的长线粒体
功能:扩大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第三章结缔组织
本章要求:
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细胞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光镜)和主要功能
了解: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特性;基质的分子构成和作用
熟悉:组织液的概念和作用;网状组织的构成
一、概述
1、结缔组织的特点
(1)由细胞和大量细胞外基质组成,
(2)细胞外基质由基质、组织液和纤维组成,
(3)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外基质中,无极性,
(4)广泛分布于机体内部,形态多样,构成内环境,
(5)来源于间充质,
(6)功能:连接、支持、营养、保护等。
2、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
结构特点:细胞种类多,纤维数量较少,血管丰富
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未角化间充质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
纤维(3种):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细胞外基质:基质
组织液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
(一)细胞
1、成纤维细胞
LM:扁平多突起,胞质弱嗜碱性,核卵圆形。
功能:合成纤维和基质、以及多种生长因子。
2、巨噬细胞
LM:形状不规则,可有伪足;胞质嗜酸性,可含吞噬物;核圆形或肾形。
功能:①吞噬作用②抗原提呈③分泌:上百种生物活性物质-溶菌酶、补体,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Ⅰ)
3、浆细胞
LM: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圆,偏于一侧
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能抑制或杀灭细菌、中和病*,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
4、肥大细胞
LM: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圆,居中;胞质充满粗大嗜碱性颗粒(分泌颗粒)
功能: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胞质含白三烯,释放后引发过敏反应
肝素:抗凝血
组胺(作用快)、白三烯(作用缓慢):引发过敏反应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对抗过敏反应
5、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功能:为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参与创伤修复
6、脂肪细胞
LM:大,圆或多边形,胞质含一大脂滴(HE标本中被溶解呈大空泡状),核扁圆,偏于一侧
功能: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分泌瘦素,控制饮食
7、白细胞
来源于血液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
形态:常为球形(在血液一章中讲述)
功能:免疫防御
(二)纤维
1、胶原纤维又称白纤维
LM:粉红色,波浪状,分支交织成网
特性:韧性大,抗拉力强
2、弹性纤维又称*纤维
LM:细丝状,分支交织成网
特性:富于弹性
3、网状纤维
分布:网状组织、基膜
LM:分支多,交织成网
(三)基质
1、蛋白聚糖
由蛋白质和多糖(糖胺多糖)组成
功能:形成分子筛,有利组织液通过;限制细菌扩散
2、纤维黏连蛋白
为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黏连性糖蛋白,表面具有与多种细胞、胶原及蛋白多糖结合的部位,因此是将这三种成分有机连接的媒介.
3、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血浆成分,是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和网状纤维构成
功能:构成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基本成分,为血细胞发生和淋巴细胞发育提供适宜的微环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