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年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习人体运动解剖学 [复制链接]

1#

了解几个概念

半月板——是垫在胫骨内外侧髁上方的一对纤维软骨板,分别称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其边缘厚,中央薄,加深了关节窝,具有缓冲和保护关节面,增加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骨龄——在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骺与骨干愈合的时间年龄。

关节囊——在关节四周包住关节的的结缔组织,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层,起连接和保护的作用;内层为滑膜层,分泌的滑液有润滑关节面以减少摩擦,并有营养关节面软骨的作用。

肌腱——一般位于肌肉的两端,由胶原纤维束构成,不具有收缩能力,但能抵抗较大的张力。分布于四肢上的肌肉其肌腱呈圆索状,分布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壁上肌肉的肌腱呈扁平状,称腱膜。

肌肉的起点和止点——肌肉靠近躯干或靠近人体正中面的附着点称为起点;远离躯干或远离正中面的附着点称为止点。肌肉的起点和止点是恒定的。

肌肉概述

人体绝大多数肌肉附着在骨骼上,故称骨骼肌,通常称肌肉,有别于肠胃道、血管、子宫等处的平滑肌。

人体骨骼肌有多块,多数是呈对称分布的。骨骼肌是运动系统中的动力部分,收缩时牵引骨绕关节运动,完成各种动作或保持人体某种姿势。不同年龄,骨骼肌占体重的比重不同,成人肌肉男性约占体重的40%,女性约占体重的35%。四肢肌肉约占肌肉重量的80%,其中,下肢肌约占50%,上肢肌约占30%。

肌肉的构造

每块肌肉都是一个器官。由肌纤维、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等构成。

1、肌肉的大体构造:每块肌肉一般分为中间膨大的肌腹和两端附着于骨面上的肌腱。

肌腹:主要由肌纤维构成,构成肌腹的肌纤维有上千条。每条肌纤维是一个肌细胞,一些肌纤维集合起来成为肌束,许多肌束合并成整块肌肉。在每条肌纤维、每个肌束和整块肌肉的表面都有疏松结缔组织薄膜包裹着,它们分别叫做肌内膜、肌束膜利肌外膜。这种疏松结缔组织薄膜不仅使肌肉维持一定的形状,对肌肉起着支持和保护作用,而且也是肌肉收缩和再生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结构。

肌腱:一般位于肌肉的两端,由胶原纤维束构成,不具有收缩能力,但能抵抗较大的张力。分布于四肢上的肌肉其肌腱呈圆索状,分布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壁上肌肉的肌腱呈扁平状,称腱膜。

肌肉的物理特性

肌肉的物理特性表现为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1、伸展性与弹性:骨骼肌酷似有弹性的橡皮带,在外力的作用下,肌肉立即被拉长,这种特性表现为伸展性。当去除引起形变的外力后,肌肉又能逐渐恢复到原来长度,这种特性表现为弹性。

肌肉的伸展性在发展力量和柔韧素质方面有重要意义。在体育活动中,如排球扣球、标枪投掷、足球掷球入界等发力动作,都必须先拉长有关肌肉,以增大肌肉的收缩力量。

2、粘滞性:肌肉收缩时,肌纤维之间,肌纤维内部胶体物质分子之间的磨擦产生的阻力表现为粘滞性。肌肉的粘滞性。肌肉的粘滞性阻碍肌肉的快速缩短和拉长。气候寒冷时,肌肉的粘滞性增大,所以要做好准备活动,使体温升高,减少肌肉的粘滞阻力,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和防止肌肉拉伤。

肌肉的工作术语

肌肉一般必须附着在两块以上不同的骨上,并且最少必须跨过一个关节,才能使骨绕关节的运动轴运动,而且有一定的运动方向。为了认识肌肉的功能,必须理解下列概念:

1、肌肉的起点和止点:肌肉靠近躯干或靠近人体正中面的附着点称为起点;远离躯干或远离正中面的附着点称为止点。肌肉的起点和止点是恒定的。

2、肌肉的定点和动点:肌肉收缩时相对固定骨的附着点称为定点;相对运动骨的附着点称为动点;定点和动点是不恒定的,当肌肉工作条件改变时,二者关系相互转换。

3、近固定和远固定:肌肉收缩时,若起点相对固定称为近固定;肌肉收缩时,若止点相对固定称为远固定。

4、上固定和下固定:躯干肌(如腹直肌)与人体长轴相平行,这些肌肉收缩时,如上端的附着点相对固定称上固定;如下端的附着点相对固定称为下固定。

肌肉的配布规律

肌肉一般附着于两块以上不同的骨上,最少跨过一个关节,才能使骨运动。肌肉的配布与关节运动轴和关节类型密切相关,而关节的每个运动轴都配布着作用相反的两群肌肉。单轴关节配布两群肌肉,双轴关节配布四群肌肉,多轴关节配布六群肌肉。

人体呈垂直位,肌肉配布还适应人体直立姿势和劳动的特点。为维持人体直立姿势,人体的背部、臀部、大腿前部和小腿后部的肌肉十分量达。人类社会进化的结果,使人体某些功能肌不断增强和完善,如下肢肌比较粗壮,起支撑、走、跑和跳的作用。上肢肌细小灵活,数量多,有利抓握和劳动。

体育锻炼对肌肉的影响

经常性、科学性的体育锻炼可使骨骼肌形态结构发生良性变化。

1、使肌肉体积增大:肌肉体积增大的原因是肌纤维增粗的结果。肌纤维增粗,肌纤维中线粒体增多增大,线粒体是肌细胞的供能中心,能量物质的增加,满足了机体耗能的需要。

有些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骨骼肌比重可达体重的60%~70%,甚至更多。

2、使肌肉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可使肌肉中肌糖元、肌球蛋白、肌红蛋白和水分含量增加,肌肉中能量贮备和贮氧能力增加,从而提高了肌肉的工作效率。

3.使肌肉内和肌肉之间结缔组织增厚:力量性训练可使结缔组织增厚。由于肌肉收缩形成的反复牵拉,使肌内膜、肌束膜和肌外膜的结缔组织增厚;肌腱、韧带中的胶原纤维增殖而变得坚实粗大。

4、使肌肉内毛细血管数量增多: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肌肉中毛细血管增多、增粗,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血管口径也有所扩张,使流过肌肉组织的血液量增加,改善了肌肉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了肌肉的工作效率。

肌肉工作分析

人体的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为动力而产生的。因此,肌肉收缩是人体局部或整体运动的主动因素。了解肌肉工作时的协作关系、肌肉工作的类型以及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是正确进行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的基础。

1、肌肉工作时的协作关系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可以引起人体产生多种多样的动作。然而,即使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也往往不是单独一块肌肉所能完成的,而是数群肌肉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肌肉在完成动作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原动肌、对抗肌等。

原动肌:直接完成动作的肌肉(或肌群)称为原动肌。例如,前臂持哑铃弯举动作,是由肱二头肌和肱肌等肌肉收缩完成的,故肱二头肌和肮肌是原动肌。

对抗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反的肌肉(或肌群)称为对抗肌。例如:前臂持哑铃弯举动作,肱二头肌和肱肌是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是原动肌;肱三头肌是使前臂在肘关节处伸,故肱三头肌是对抗肌。

任何一种运动都是两组互相对抗肌群的矛盾统一。但肌肉之间的协同对抗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环节运动方向的改变而相互转化的。例如,前臂持哑铃弯举动作中,肱二头肌是原动肌,而肱三头肌则是对抗肌;但在卧推动作中,由于推起时前臂在肘关节处伸,故肱三头肌是原动肌,而肱二头肌则是对抗肌。

在完成体育动作时,原动肌处于收缩状态,而对抗肌则处于被动拉长状态。当对抗肌伸展性不足时,易造成对抗肌被拉伤,同时也限制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因此,在运动实践中,在发展原动肌力量的同时,应注意发展对抗肌群的伸展性。

2、肌肉工作的分类

根据肌肉工作时产生力的作用不同,肌肉工作可分为动力性工作和静力性工作两类。

动力性工作:肌肉工作时所产生的力,主要使环节产生位移,肌肉的这种工作称为动力性工作。动力性工作的特点是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肌肉的长度不断地改变。实现跑、跳、投等运动时,肌肉以动力性工作为主。

静力性工作:肌肉工作时所产生的力,主要使环节保持在一定的空间位置,肌肉的这种工作称为静力性工作。静力性工作的特点是肌肉较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肌肉的长度比较恒定。保持身体某种固定姿势时(如直角支撑动作、马步站桩动作等),肌肉以静力性工作为主。

循环系统

脉管系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它们是一个封闭的连续性管道系统。机体通过脉管系将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肺部吸进的氧气和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供新陈代谢之用,并将它们的代谢最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运送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各种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有节律性的收缩,像水泵一样把从静脉吸入的血液不断地推送到动脉。血液由心脏流向身体各部所经过的血管叫动脉;血液由身体各部流回心脏所经过的血管叫静脉;连接小动脉、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叫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从心脏输出,经动脉到达毛细血管,再经静脉回到心脏,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这两个循环是同步进行的。

体循环(大循环)——当心脏收缩时,携带有大量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呈鲜红色),自心脏的左心室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分布到身体各部的毛细血管。这时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流动缓慢,通过渗透与弥散作用,与细胞进行着物质交换与气体交换,把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输送给细胞,同时,细胞内的废物和二氧化碳等则进入毛细血管内,使血液成为静脉血(呈紫红色)流入静脉。最后静脉血再经上、下腔静脉回流入心脏的右心房。

右心房的静脉血流入右心室,进入肺循环。

肺循环(小循环)——肺循环是心脏与肺之间的血液循环。带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静脉血,自右心室射出后,经肺动脉到左右两肺的动脉分支,再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这里进行气体交换,使静脉血重新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最后经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动脉血流入左心室,再进入体循环。

血管

一、血管壁的分布与构造: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多分布在身体的深部,但个别部位较浅可以摸到动脉的搏动,如颈动脉、肱动脉、桡动脉等。动脉的管壁较厚,分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内膜为单层扁平上皮构成;中膜最厚,为弹性纤维和大量平滑肌纤维构成,故富有弹性;外膜为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静脉分深、浅两种。深静脉一般与动脉伴行;浅静脉分布在皮下,能透过皮肤看到,即一般人讲的“青筋”,如上肢的手背浅静脉和头静脉、下肢的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等。静脉壁与动脉一样,也分三层,但中膜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因而管壁薄,管腔大,弹性较小,管内血流速度慢。有的静脉(如大隐静脉)内膜形成瓣膜,它们有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小血管,管壁很薄,主要是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的数量最多,遍布全身各处,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

二、人体的主要大血管:人体的主要大血管是指血液从心脏引出,输向全身或是从身体处将血液引回心脏的大血管。

1、肺循环的主要血管

肺动脉:肺动脉从右心室将静脉血引向肺。肺动脉分为左、右肺动脉,入肺后伴随肺气管,逐级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包绕着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肺静脉:肺静脉有4条,能将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后的动脉血汇集后注入左心房。

2、体循环的主要血管

主动脉:主动脉是人体的主要动脉干,它分为主动脉升部、主动脉弓、主动胸部和主动脉腹部。从主动脉升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分布于心脏。

神经系统

人体运动的调节体系包括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内分泌系统三大部分。

在人体内,神经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它担负着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活动的协调统一、还实现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

感觉器官是将体内外环境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经一定的神经传导途径传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产生感觉,所以说感觉器官是一切神经冲动的接受器。

内分泌系统是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下,通过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以体液形式对机体活动进行调节。以上表明,人体的各种活动,既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又受激素的作用。

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以及与它们相连并遍布全身各处的周围神经所组成,在人体各器官、系统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控制和调节着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神经系统在调节和控制机体活动过程中,首先借助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通过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的整合,再经周围神经对机体各个系统的活动进行调控。由于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大脑皮质中不仅存在着与动物相似的一般感觉和运动中枢,还产生了与动物完全不同的、能够分析语言的高极中枢,使人类大脑成为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人类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认识世界,还能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

神经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按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它们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系统则指脑和脊髓以外的神经成分。

周围神经系统,如按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连结关系,可分为:A.脑神经,与脑相连;B.脊神经,与脊髓相连。如按周围神经的分布范围区分,也可分为两部分:A.躯体神经,指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神经;B.内脏神经,指支配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神经,由于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都需经脑、脊神经与中枢相连,因此脑、脊神经内均含有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的成分。为叙述简便起见,一般可把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三部分,即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