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岁的陈先生,半年来时常出现心悸,因为没有头晕、胸闷等其他症状,医生暂时给予“美托若尔片控制心室率、华法林片抗凝”等药物治疗,但陈先生还是觉得效果不明显。近日,听闻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主任、医院博士生导师刘旭教授及团队在玉环二医开展心脏射频消融手术,于是慕名前来,寻求进一步医治。
为了帮助陈先生彻底根治这一难治性心律失常,内二科郑启东主任积极与家属沟通,在与刘旭教授确定治疗方案后,于入院第二日就为陈先生开展了持续性房颤“转子”消融术。手术帮助陈先生告别了多年“心脏乱跳”的困扰,术后不久,就可以正常出院了。
房颤“转子”消融技术的开展标志着玉环二医在房颤消融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房颤“转子”消融术在玉环二医开花结果。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我国房颤患者有万之多。房颤会产生卒中、心衰、增加死亡率等严重的危害。自年10月,我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房颤中心”合作,成立玉环分中心以来,已成功开展“零射线”心脏射频消融手术67例。其中,阵发性室上速11例、心房扑动4例、心房颤动35例、频发室性早搏12例、预激综合征2例,心脏迷走神经节消融+频发房早射频消融1例,特发性左后分支室速1例,扩心病并室速、频发多源室早1例。特别是近来,国际著名房颤诊疗专家刘旭教授在我院成功开展最先进的“转子”消融技术,实现持续性房颤在术中消融终止。
大量的临床数据显示,凡是持续性房颤在术中消融终止的,效果格外好。众所周知,持续性房颤都是从阵发性房颤加重和演变而来的,之所以这样,就是“转子”这个病灶在作祟。刘旭教授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转子”理论,并对其进行消融,使持续性房颤手术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世界领先。目前,这个技术医院在开展,浙江省除了玉环二医外,医院开展这项技术。持续性房颤“转子”消融技术在玉环二院开花、结果,标志着我院房颤消融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和更高提升。
什么是房颤“转子”消融术?
所谓房颤“转子”消融”,就是通过明确病灶位置,运用新的标测技术,更加精准地实施导管消融。心内膜联合心外膜消融术则是十分复杂的房颤治疗策略,该技术突破了单纯心外膜或心内膜消融的局限,就像在心脏的“内墙”和“外墙”上同时搜寻目标病灶,让这些坏家伙无所遁形。
房颤“转子”消融术的优点:
1.是持续性房颤机制的重大发现,认为“转子”是阵发性房颤转变为持续性房颤的启因子。
2.是持续性房颤的导管精准消融,以往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都是推测性消融,而转子技术为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提供了精准的理论基础。
3.是对持续性房颤传统理论的深化,甚至是对传统理论的颠覆。
7月份刘旭教授及团队坐诊手术安排
手术时间:
年7月25日(星期六)
特需专家门诊时间:
年7月26日(星期天)上午
来院专家:
刘旭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秦牧博士、博士后
门诊地点:
医院门诊四楼“房颤门诊”
预约
郑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房颤中心专家团队简介刘旭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主任,上海医院(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房颤诊治亚专科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人才,上海市银蛇奖获得者,徐汇区十六届人大代表。
心血管疾病房颤诊疗领域国际著名专家,临床特色是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是国内较早开展射频消融临床应用的医师之一,尤其是房颤和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已完成3万例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治疗,其中房颤导管消融超过2万例,为亚太地区首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奖项5项。
现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等数项学术职务。以第一完成人承担及获得局级以上课题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等科技进步一等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学金、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近年来发表SCI论文数篇,主编、参编著作7部,其中《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房颤导管消融方法的著作。带领团队连续多年举办国际房颤论坛。
秦牧主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律学会青年委员。
长期从事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和心脏电生理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疾病的临床诊治。每年完成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术余例,房颤射频消融术累计完成近例。
以第一作者在SCI及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基金,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中华医学会“中青年心血管病学菁英临床技术创新奖”。
END玉环二医健共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