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日益突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愈加显著。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一边是医院大内科中的重要性日益壮大,另一边是国家医改持续迈进“深水区”,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规范化的综合管理和新技术的创新发展,来整体提升心内科的运营能力,优化重塑科室管理新秩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心血管病患者,一直是业内的重点议题。
7月4日上午,由心血管健康联盟、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主办,强生(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心脏电生理事业部大力支持的“远见者卓行——心内科综合管理和创新发展论坛”在浙江丽水举办。本次医院韦铁民院长、医院曾春来副院长、医院徐云峰主任副院长,医院江建*主任、浙江大医院夏淑东主任出席并主持。浙江大医院徐林珍主任、温州医院周浩主任、医院郑彬主任、浙江大医院郑良荣主任等医院的心内科及医保专家就DRGs应用经验、心内科科室管理、人才培养、心电生理学科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话题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论坛现场,各位心内科专家碰撞思想、凝聚智慧,为心血管内科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探索了重要经验。
01DRGs付费改革探索初显成效
在医保支付方式这一改革中,浙江省走在全国前列。年11月,浙江省医疗保障局会同浙江省财*厅、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印发《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费用DRGs点数付费暂行办法》(浙医保联发〔〕21号),要求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的住院医疗服务,实施在总额预算管理下的按DRGs结合点数付费。年1月1日起,DRGs在浙江全省全面铺开。
浙江大医院医保办徐林珍主任分享了该院过去一年开展DRGs点数支付实践的经验。徐林珍将DRGs比作医疗费用和绩效精细化管理的指挥棒与风向标,医保DRGs付费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医保、医院、患者的三方共赢,即医保基金收支中长期平衡;医院的医疗支出得到合理补偿,医疗技术得到发展,医疗行为更加规范,形成控制医疗成本的内生动力;患者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医疗负担没有增加,医保支付更加便捷。
她认为,DRGs医院绩效管理与分配*策必须做出重大调整。医院面对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医疗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在运营创新方面,从管理要效益,向控费要效益,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院在推行DRGS支付管理落地方面有着较成功的经验。讨论中,该院医保办郑彬主任将已医院多错并举推行DRGs支付管理落地的经验带给了与会众人。这些具体措施包括:1.MDT模式参与DRGs管理;2.全流程管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3.求平衡,轻病组,重学科发展;4.探索结合DRGs医保支付改革的新的绩效薪酬体系;5.信息助力DRGs,自主开发绩效软件。
郑彬认为,医院推进DRGs支付管理落地,总额要保障,医院发展的命根子;平衡是目标,亏损要找原因,结余是惊喜;学科发展是重点,精细化管理是推手,科室点数分配要科学,病种点数分配要精准。
韦铁民院长总结表示,DRGs是大势所趋,国家推动DRGs支付和绩效评价,医院成本管理和提高效率提出的新挑战,更是推动心内科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机遇。虽然当前处于试点期的DRGs难免会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要去接受和改善它,对一些不合理的内容根据运行的现实情况进行优化调整,最终实现推行成熟的DRGs。
02医院心内科在困境中求突破、谋发展
虽然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带来心内科病人快速增加,医院的分布并不均衡。医院之间的竞争剧烈,医院核心竞争力、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医院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而心内科的学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曾春来表示,电生理人才培养非常难,并且医院还面临现实性的问题——人才的来源、流失、积极性。人才队伍是心内科学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考虑五点:第一,医院层面和科室层面进行学科的定位,包括到底要发展成什么样的心内科,哪些病种是自己科室优势的病种以及未来要发展的病种等;第二,要围绕亚专科建设、围绕新技术开展;第三,因为心内科人才的培养周期比较长,所以要形成一个团队,形成一个梯队,有不同的层级;第四,医教研并重;第五,科室内鼓励良性竞争。
针对心电生理人才培养机制,曾春来特别介绍了该院的“师傅带教徒弟模式”,以及利用新技术应用助力人才培养的模式。
除了人才引进,内部发掘激励也是缓解心内科人才不足的一个途径。温州医院周浩主任结合实际举例,详细说明了如何鼓励各个亚专科去开展相应的新技术、新项目,如何根据数学模式测算每个医生的绩效,如何将科研成果列入绩效并通过绩效分配和待遇调整激励医生兼顾临床和科研。
03正当时:发展心电生理学科、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创新是医疗发展永恒的主题。从心内科学科发展来讲,电生理这一领域的发展必然会推动整个心内科科室和学科的发展。
目前,冠脉介入医院,而医院相对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省级的大医疗中心,所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点是电生理技术的发展。
探讨中,医院郑良荣主任以院内心血管内科学科发展为例,与大家分享了发展心电生理学科对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意义。他谈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最终是为了形成分层、分级的医疗卫生体系,合理布局医疗资源、合理分流病人。
同时,郑良荣从房颤的现状与管理谈到了电生理的发展对心内科的重要影响。他谈到:“目前我国房颤管理存在房颤早期诊断率低、药物治疗不规范、新型技术仍需普及、房颤长期管理欠缺等4个方面问题,而成立房颤中心,建立我国房颤综合管理模式,对我国房颤学科的发展和标准化治疗流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推动作用,将有利于提高房颤的早期诊断率,规范房颤药物治疗,普及和规范新型治疗技术,开展房颤长期管理。”他认为,房颤中心建设必须要做三件事——开设房颤专科门诊、推动房颤规范化诊疗理念、建立患者随访体系。
新技术提高安全性和治愈率。据介绍,心脏电生理经过近20年技术的发展,已实现“看(看的见心脏解剖结构和心电信号)”“摸(摸的到病灶,施以合理的治疗减少并发症)”“想(自动采集,实时处理,回顾分析术中的海量信息,快速做出精准诊断)”,使得“房颤、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疾病从无法手术治疗到手术可以根治。
谈及电生理手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郑良荣憧憬道,“国际同步,引领时代。”
整场研讨,气氛浓厚,与会者碰撞思想,相互“取经”。会后,曾春来院长总结道,我们要认真领会、改变观念,适应医保付费改革,在器械、医疗技术、医疗策略等全方面谋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科室业务和服务水平,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应对行业巨变,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心内科学科再上新台阶。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