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讯(通讯员夏文)中国社会学会年学术年会于8月26日上午在厦门大学线上开幕。在大会的主题报告环节,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胡荣教授做了题为“人的需要与社会单位的形成”的主旨报告。
胡荣认为,在中国社会学重建40多年后,社会学科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还缺乏中国学者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胡荣提出了自成体系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单位理论。据此理论,人有各种需要,但单靠个体的能力是无法满足个体的需要的。人因此必须与他人发生联系,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获取资源,形成各式各样的社会单位,以此满足个体的需要。胡荣指出,在人的各种需要中,还有一种与其价值观相联系的需要,被称作“价值需要”。价值需要不仅是一种独立的需要,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个体其他需要的构成和排列。为了获取满足个体需要的资源,个体必须与他人发生联系,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各种社会单位。社会单位是人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集合体,既包括小到两个人的小群体,也包括各种正式组织、国家,甚至世界体系。
胡荣对社会单位进行各种类型学的划分,试图对长期以来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脱节进行整合。这一理论令人耳目一新,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解释以往理论忽视的许多东西。
除了胡荣教授,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学部委员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典,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郑莉,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晓春等4位学者也做了主题报告,他们分别以“社会(学)问题的经济学投射——破解‘索洛悖论’和‘凯恩斯悖论’”“资本、权力与文化:金融化与资本无序扩张的制度逻辑”“承认的观念史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建引领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为题,分享了他们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