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故宫“穿越照”未尝不可视为标尺
由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日前在官方微博晒出一组高清故宫 穿越照 ,配文字称 大故宫穿越剧 ,引发了友的极大兴趣。这组 穿越照 共9张,均为手持当年清朝人物的照片与今天同一地点的部分背景重合,从而拍出新照片,使得清宫旧照的景象与现实景物衔接得 天衣无缝 ,古代与当代看似有机地融为了 一体 。按照《紫禁城》杂志,也是 穿越照 创意提出者任超的介绍, 这样结合比单独看历史更有内涵 ,意在能让游客通过古今对比激发想象空间,感受更真实的历史。现在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友纷纷发言,认为 很奇妙的感觉 、 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 等等,可资印证。 当然了,友也擅长或曰特别喜欢于正常的事情中,找到另类的乐趣。这不,其中一张老宫女在储秀宫的照片,又被他们调侃了: 倒数第二张明明是郭德纲嘛。 容嬷嬷,是你吗?郭德纲,是你吗? 这显然意味着,照片中的人物与那位 非著名演员 有 撞脸 的意思,猛眼看去,还真的有几分相像。对此,官微并非一本正经地更正,而是以卖萌的口吻回应: 倒数第二张不是容嬷嬷!不是!就不是! 、 倒数第二张不是PS的@郭德纲 。一来二去,既据实而答,又互动得妙趣横生。 找乐归找乐,我们在乐过了之后,还是应当回归故宫 穿越照 的本意;或者再进一步,其举措的意义倘能升华何妨升华之?因为在我看来,故宫 穿越照 正有升华的空间。这些取材均源自清宫旧藏的照片,能和现实 天衣无缝 地对接,至少表明照片上那些宫殿、亭台、假山、门楼乃至树木,差不多上百年了,仍然保留了原貌。早几年,新华社王*有部轰动一时的著作叫做《城记》。该书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争论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涉及了著名的 粱陈方案 、 大屋顶 建筑、城墙古建和旧民居的拆除等历史事件。与故宫 穿越照 类似的是,书中将北京城内城那几座永远消失了的城门,用数字合成的方式与现址进行了对接。这一比对,说 天衣无缝 的话简直奢侈极了,不仅无缝可寻,而且将旧时雄伟壮观的城门置于现在的地点,看到的景象已经惨不忍睹! 所以我想,故宫 穿越照 这类的做法,未尝不可以视为一把标尺,衡量历史建筑的保护状况。如果我这个设想成立的话,那么是否就可以这样认为,对历史建筑而言,旧时景象与现实景物越是衔接得 天衣无缝 ,说明它被保护得越是完好,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的作用使然,总之是在昭示着这种传承不仅没有中断,而且保护得纯粹。我们有不少 历史文化名城 ,这些年 老 (城市名) 影集也出了不少,何妨受故宫 穿越照 的启发,拿出来和现实比对一下?如果也能做到 天衣无缝 ,该是一种怎样值得骄傲的惊喜! 这两年,两岸故宫在开发纪念品上 脑洞全开 。去年台北故宫推出的 朕知道了 胶带,赢得游客的热捧,其实那只是台北故宫4000余种纪念品中的之一。如今,北京故宫也推出了 朕就是这样汉子 纸扇,还有朝珠耳机、故宫顶戴花翎官帽伞等创意产品,目不暇接。现在, 穿越照 应当算是一个新品种,把貌似 已死 的藏品 盘活 ,使博物馆生成出自己独特的 产业链 。顺便说一句,《紫禁城》杂志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杂志,无论选题、文字,还是印刷、装帧,多次在朋友圈里推荐。诚然每期也辟有 镇院之宝 的专栏,但它展示的主要还是寻常藏品,从寻常藏品中再现历史。这也就是说,他们推出故宫 穿越照 ,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