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年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乡村的年会是这样子的,你还记得吗
TUhjnbcbe - 2024/9/2 17:13:00

文:路人

家乡的年会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在我的记忆里,听老人们讲:一个地方成立年会不是那么简单的,在旧社会,不光有钱就能够水到渠成,能拿钱请几台戏班子唱上成月的大戏,引来十里八村的乡邻到此捧场还不行,如果有些地方的地痞流氓闹事,人和人发生争执,还需要地方上的人有势力,能够镇得住场面,化解矛盾。有钱有势还不行,如果地方上的人,欺行霸市、护短,以讹传讹,久而久之,就不会有人来了,所以有钱有势还得有好的口碑年会才能一直延续下来。

年会一年有好多次,多以农历记日,年前年后最多,家乡年会在十里八村响的开的有两个,十月一和腊月十四,这两个时日对家乡人来说也是记忆犹新的。

每逢年会时,很多生意人都会提前一两天到我们那里铺草栅‘占地方’,希望当天有个好的位置,生意多多。

年会特别热闹,有木材家具市、牲口市、布市、菜市、鱼、肉、家畜家禽市,各有各的位置井然有序。

年会从村西南角刚入村口就已经人流缓慢进入市场了,往东各种木材,家具、桌椅板凳,一溜摆开,各有特色,买家具的把家具敲的铛铛响,左瞅瞅,右看看,劲挑毛病,目的想买,杀杀价而已,卖家则一个劲地说:外行!外行!一点不懂!咱这物件,用去吧!‘万年妆’,打听!打听!咱韩庄的木匠…

走到庄里南北大街,渠南是牲口市,看!牛壮羊肥,猪叫驴嚎,‘怀抱小鞭’的‘牲口经理’把手藏在袖子里‘抠手指头’纵情谈价,买家和卖家在两边急切地等待价码,没办法,这是行规,就像我们现在的房产中介一样,任由他们赚取中间差价。

这当口便想起了老人常讲的有关牲口经理的故事:有两家人,一家想用马换头‘骡子’,另一家想用‘骡子’换匹马,咋办?找中间人‘牲口经理’,这牲口经理多会来事呀!把这家的马夸成一朵花,说要换的话你得给人家八百,回头又对另一家,把骡子夸成一朵花,说要换的话也得给对方八百,两家一听对方的牲口这么好,说八百就给八百,最后,都乐滋滋地换了牲口走人,牲口经理清赚一千六。以后也就有了‘马换骡各找八百’的典故。

那边买羊的生意人,把羊儿摸了又摸,掂了又掂,盘来盘去,还不时地问同行:这羊‘一杆子钱’咋样?你给‘把把’?恐怕自己买亏了。这下卖主不高兴了:看看就行呗,摸来捏去的,把俺的羊吓的得几天不吃草!觉得不合适就散!一边去…

另一边本家大爷怀抱‘公道大称’正夸着一窝‘小猪秧’:你看这窝猪,油光滑亮的,一定好喂,一块买俩!两不想家,还抢着吃……

顺着南北街往里走是布市。卖布的老远就喊:老姊妹!这块布料多好,刚‘进’的,你做个‘褂子’在好看不过了,来!来!看看!直把顾客说到买才罢休,更是那‘撕布’的动作和眼神,咬牙切齿,一个劲的夸:你看看多结实,保你穿个三五年…嘻嘻!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歇后语‘买布的咬牙——瞎持劲’。

顺着卖鞋卖扣的过去,是卖豆油的,老板把‘油端子’滤得高高的,满脸笑容地夸:看咱这油层色,吃去吧!错不了!吃错了提来包退,都是多年的‘老摊子’了!

说着就到了年会的中心。老话讲‘迂首的集——常市’,这里最热闹。煎包子的,打烧饼炸油条的,年糕、肉合、丸子汤,家乡美食那真是叫个香!

这不,说着口水就来了,看那烤的‘醮黄’的烧饼夹上刚出锅的油条,妈呀!真想上去咬两口。这边刚出锅的包子有楞有翅,加上一碗热腾腾地丸子汤,那辣椒油的清香…赶快走吧,不然‘拉不动腿’了。

东面是粮市,多是自家种的些土特产,吃不了,拿来换点零花钱。在往东就一些乡下过年用的物件了,簸箕、篮子、大簸篮、锅疙瘩…都是手艺活,老传统,全着呐!

向西,是肉市,看看俺那卖羊肉的大叔忙的吧,来人就问:兄弟!今天咋吃!是喝汤还是炒吃!给‘有年纪的’买还是自己吃,要是喝汤还是‘肋扇’,要‘炝吃’后腿没有了,你看这‘前膀头’也不错!早上刚宰的‘小奶咣’‘好烂’。要多少还没落音,那边,唰!一刀下来了,‘小称一越’,钱也算出来了,总比你想要的多上半斤,就冲他那一席话咋说多呢!付钱之后再给一刀羊油,让你美滋滋地走,下回咋不来呢?呵呵,真是个‘生意精’!

与肉市挨着的是鱼市,几个老鱼贩子在嘀咕:今天的鱼‘啥钱来的’,少‘木字钱’不能卖,卖得赔钱!呵呵!这不一看别人‘动称’就存不住气了,吆喝着卖,鲜鱼!两块五一斤,赔地卖了…

在往西就是果品和家禽市场了,多是‘青年连’和‘刘桥’的乡亲自家果树下的苹果,个大‘喷香’,甜的‘倒牙’…

中心街往北一直到庄家后都是菜市,占了整个年会的三分之一,皆是十里八村的乡亲自己地里的收成,蔬菜质优价实,品类众多,真是操办年货的好地方。

即是年会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江湖人的到来。开砖砸石,卖跌打膏药的,卖野药扎针的,地摊摆‘残局’的,‘撒绿豆粒’的,‘老荣’到处跑,看好自己的钱包哟…

年会时间特别长,生意人从半夜就开始忙活,到天明时都已准备停当,可以看出他们的辛苦。直到下午三四点钟赶年会的人才渐渐散去。这里腰包满满,满意年会的收获,那边大包小包往家背,背的是新年的喜悦…

这是我对腊月十四年会的点点记忆,也许这是以前的年会,并不能与时俱进,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定会有崭新的东西融入,相信今年的年会是新时代的年会!

此刻,用心海老师的那句话最合适:“腊月十四的年会,约吗?”

1
查看完整版本: 乡村的年会是这样子的,你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