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爱好最好的时机,是幼儿时期。
幼儿期是一个人智力、语言、习惯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培养的良好时期,作为家长要学会发掘孩子的天赋,引导孩子把兴趣爱好变成终身技能。
说到培养孩子兴趣,家长一般都会选择给孩子报兴趣班。
而说到“兴趣班”,有些家长会认为让孩子上兴趣班是扼杀孩子天性,剥夺孩子快乐童年,他们认为童年就应该学会玩,各种各样的疯玩,而学习是次要的。
真的是这样吗?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让他在该学习知识,学习技能的时候一味疯玩,真的是为他好吗?
电影《摔跤吧,爸爸》里面,作为退役摔跤手的父亲,心里一直想夺得金牌,为国争光。
在他搁置心中梦想的时候,偶然发现两个女儿有摔跤的天赋,为此,他强迫、逼迫两个女儿练习摔跤。
开始两个女儿极其不理解,加上全村人都在嘲笑她们,于是开始各种形式的反抗,直到她们偷偷去参加朋友的婚礼,看到传统印度女性没有婚姻自主权的无奈人生,才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两个女孩的童年,不要说快乐,连女孩基本爱美天性也被扼杀。她们不能像其他女孩一样穿好看的衣服,吃好吃的食物,留好看的头发,并且在村里人的偏见和嘲讽中接受高强度的魔鬼训练。
可是,就是这种不快乐甚至很苦很累的童年却让两个女孩从世俗的社会里、平庸的凡辈里脱颖而出,最后大女儿夺得金牌为国争光,摆脱了传统印度女性十四五岁结婚嫁人的悲惨命运,也让自己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如此给孩子培养一个爱好学习一门技能又有什么不好?就算以后不能凭此技能安身立命,也可以让枯燥重复的生活多一点趣味,多一点情调。
有兴趣爱好的人,某个时刻它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可以让你在困苦的现实面前,找到放松悠闲的方式,也可以让你在工作中大放光彩,得到不一样的机遇。
有一个程序员的朋友,在北京某大型互联网公司上班,从小山村出来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公司混得相当不错,但是每年年底公司开年会的时候,他都会觉得特别自卑,因为他只会学习,只会码代码,什么技能都不会。
他曾经跟我诉苦说,公司年会上,有人弹钢琴、有人跳芭蕾舞,还有人说相声。我们部门平常一个吊儿郎当的小伙子弹吉他唱了一首《花房姑娘》,一下子火遍了全公司,连大领导都记住了他。像我努力一辈子估计也不会入大领导的眼,要是时光倒回,我希望回到小时候学一门技能穿越回来炫技至死。
我在上家公司的时候,每一个月公司都要大家分组办一期文化板报,并且要求大家手工制作手工绘图。每每这个时候,我都特别羡慕公司的小姑娘阿拉蕾,她小的时候学过几年绘画,虽然后来没有学习相关专业,也没有从事相关工作,但她的绘画功底一直没落下,下班闲暇时间她总会画上几笔,以此娱乐。
所以每次制作文化板报,每个小组都喜欢请阿拉蕾帮忙,别人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完成的,到了阿拉蕾手里总是轻轻松松勾勒几笔就完成了。为此工作并不很出色的阿拉蕾很受领导重视,每次加薪都会有她。
所以,即便兴趣未能转化为职业,在单位日常工作中就可以崭露头角,在公司年会中就可以技惊四座,不但虚荣心可以大大的被满足,还会得到一定的物质报酬。
幼年时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多么重要。
就像知乎上有个答主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父母留给孩子再多的遗产,再多的公司股份、再多的房产金钱、再多的古董字画,都可能会瞬间而逝。只有两样东西是他丢不掉的:一个是基因(长相美丑,身高体格,聪明愚笨,疾病遗传……)另一个,是拿时间和金钱,辛苦堆砌出来的技能(比如弹琴)。
有的家长会说,孩子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他学画画,三天就不想学了,让她弹钢琴,一个月就喊累想放弃。家长不要忘了,孩子天性如此,爱玩爱闹又不安分,想让他安安生生坐那弹几个小时的钢琴,画几个小时的画,比登天还难,所以就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和温情陪伴。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本书里说:“孩子们的兴趣爱好都是天生的,跟他们的发色、眼睛的颜色以及性情一样,父母没有选择的余地。作为父母,我们的职责是细细研究孩子的禀赋,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摸清他们的脾气、兴趣和爱好,顺其自然地养育他们。”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南京高三学生被德国名校录取会六国外语》,新闻中说,高三学生张天蔚的成功离不开他的父亲,而父亲表示,孩子学音乐最重要的是孩子自己感兴趣,他从来没有逼过孩子。
为了孩子的音乐梦想,他也付出了不少,比如张天蔚高中时组建自己的小型室内乐队,父亲就为小乐队免费提供场地、谱架、午餐,还担任起小乐队的专职司机。
因而那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上钢琴班,就赶紧给自己的孩子报一个,听人说学舞蹈好,就赶紧给孩子报一个舞蹈班,这样忽视孩子兴趣与天赋的教育方式是不合理的。
家长们要学会发掘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用鼓励,引导和陪伴的形式逼着孩子突破难关,把兴趣爱好变为技。
所以,家长们狠狠心,就算让孩子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也要让孩子多学习一门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