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陈如飞解读
夷狄是文化落后的边疆地区。这些地方也有酋长,也有君王,但是没有文化,礼仪。诸夏是有文化的地方,就算没有君王,也比落后没有文化的边疆部落要好。这句话,说明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说明了精神的重要性。
为什么华夏对于夷狄有优越性呢?因为有文化,在上的统治下属,下属们顺从上级。是有规矩的。而夷狄这些部落是没有规矩的,是乱七八糟的,没有文化的。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最具杀伤力。中国几千年来,被外族吞并过很多次,但是后来,外族都消失了,失败了,或者被我们同化了。
为什么?
就是因为我们有文化,有礼仪,有精神。夷狄被我们打败,同化,只是迟早的事情。可见,文化与精神比君王更加重要。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陈如飞解读:
林放问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
林放看见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礼仪,相互行礼,想知道礼的本质。孔子感叹到,好有意义的一个问题。正常的礼节,与其很奢侈,不如简简单单的,就行了。比如,请人吃饭,没有必要一直在那里讲礼节,结果吃饭,大家吃的都不自在了。
比如,谁是领导,谁先吃,领导不动筷子,我们也不动筷子,领导不喝酒,我们也不喝酒。这礼仪太多,吃饭势必就吃不好。不如,简简单单的表示一下礼节,然后,大家开开心心吃饭就行了。
丧礼呢,与其有很多规矩,比如又是披麻戴孝,有是哭丧,又是点香,又是烧纸,每个地方都如同流水线一样,要做一次。很多人开始专注于这些流水线上的细节。而心中悲伤的感情却没了。
所以,情愿有这些悲伤的感情,也不能只有丧礼的流程。这一段呢,其实还是上一段的延伸。也就是我们要注重内心的感情,而不是表面的礼节,表面的程序。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有礼节,礼仪又怎么样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有舞蹈,有音乐又如何呢?
也就是讲,一个人不要虚伪,要真正的有仁爱之心。这一章主要讲为政。也就是政治。比如,一个老板,对人彬彬有礼,讲话也很有水平,但是内心里对下属冷血,并不关爱,对有能力的人,也不懂得提拔,甚至嫉贤妒能,就算是有礼有节也是没什么用的。
一个老板,年会的时候,懂得给大家安排节目,娱乐大家,制造其乐融融的气氛。但是心底里还是瞧不起员工,利用员工,没有仁爱之心。那么,举办宴会,安排舞蹈,音乐,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礼仪,礼节,舞蹈,音乐,都是表象,一个人具有不具有仁爱之心,才是核心。我们经常看电视剧,里面一些位高权重的奸臣,辩论起来头头是道,对人也很有礼貌,表面忠君爱国,实则通敌叛国,这就是不仁。
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人物,虽然没文化,粗鲁,不懂礼节,顶撞上级。但是这些人,赤胆忠心,真正为国家考虑,这就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