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年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勇攀学术高峰跟着小编一起看十月山东大学
TUhjnbcbe - 2025/2/11 16:48:00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山大人的十月,不仅伴随着盛大的百廿校庆,也徜徉于多彩的学术花海中,众多研究领域捷报频传。下面跟随姗姗一起,查看十月最新学术一览吧。

01

张玉忠教授团队刊发海洋细菌有机硫代谢

与防御机制研究新进展

02

张运院士团队的颠覆性新发现:

支架植入术促进非靶病变的动脉粥样硬化

03王培会教授团队发表新冠病毒抑制抗病毒免疫新成果04经济学院曲创教授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05

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胡绍明课题组在

双黑洞耀变体光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06

徐立强教授课题组报道新型二维

纳米材料基催化剂电催化N2还原

制NH3的研究新进展

07

邓伟侨教授团队在共价有机框架

基电催化剂取得新进展

08

基础医学院高鹏教授团队就促进胃癌转移

的lncRNATHAP7-AS1研究发表新成果

09

药学院翟光喜、杨小叶团队在肿瘤组织渗透

以及抗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取得新进展

向左滑动查看

1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刊发海洋细菌有机硫代谢与防御机制研究新进展

10月25日,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在国际微生物学领域知名期刊NatureMicro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Acrylateprotectsamarinebacteriumfromgrazingbyaciliatepredator”(IF:17.)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的博士研究生滕兆洁、王鹏副教授、陈秀兰教授为并列第一作者,张玉忠教授为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本研究选择含有DMSP裂解酶DddL的海洋菌株PuniceibacteriumantarcticumSM为主要研究菌株,在揭示该菌胞外丙烯酸积累机制的基础上,以纤毛虫海洋尾丝虫和菌株SM分别作为猎物和捕食者,建立捕食体系。通过生态捕食实验研究发现,在DMSP存在的情况下,菌株SM可以通过裂解DMSP产生丙烯酸,降低海洋尾丝虫短时间的捕食效率和长时间的生长速率,同时还能影响海洋尾丝虫对食饵的选择性,使得捕食压力转移到细菌群落中不含有dddL基因的细菌上,从而提高菌株SM在捕食过程中的存活率,调整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和不同营养级间能量流动。

张玉忠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微生物学与微生物海洋学研究,近年来在海洋微生物驱动的碳、氮、硫元素循环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本次在NatureMicrobiology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是该团队在海洋微生学与微生物海洋学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研究进展。

2

张运院士团队的颠覆性新发现:支架植入术促进非靶病变的动脉粥样硬化

10月22日,来自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张运院士团队在美国心脏协会(AHA)主办的权威期刊《循环—心血管介入》(Circulation-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ssociationbetweenstentimplantationandprogressionofnon-targetlesionsinarabbitmodelofatheroscler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新西兰兔中建立了腹主动脉AS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支架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评估支架植入前后NTLs的严重程度。IVUS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时,支架组NTLs斑块体积自.52mm3增加到.96mm3(增加比例73.39%),斑块负荷自19.04%增加到35.14%(增加比例84.56%)。假手术组NTLs斑块体积自96.03mm3增加到.44mm3(增加比例46.25%);斑块负荷自18.53%增加到26.47%(增加比例42.85%)。与假手术组相比,支架组NTLs斑块增加更为显著,两者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新西兰兔AS模型中,支架植入引起了持续的血管和全身炎症反应,加速了NTLs的进展,血管损伤引起的APR激活在支架术后血管及全身炎症反应的维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为:靶病变部位支架的植入导致了斑块的机械性破裂,斑块中激活的炎症小体释放炎性因子,后者刺激肝脏产生APPs,炎性因子和APPs共同激活NTLs内皮细胞的信号通路,导致持续性的血管炎症并加速AS病变。这一发现揭示了PCI与术后NTLs进展的关系及其机制,为PCI术后的抗炎治疗和预后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3

王培会教授团队发表新冠病毒抑制抗病毒免疫新成果

近日,医院王培会教授团队、医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NationalCenterforProteinSciences,BeijingInstituteofLifeomics)王建研究员团队和贺福初院士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教授团队联合攻关,在Cell子刊CellChemicalBiology发表题为“Anantibody-basedproximitylabelingmaprevealsmechanismsofSARS-CoV-2inhibitionofantiviralimmun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蛋白质组学的前沿技术手段,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毒抑制抗病毒免疫的机制。王培会教授致力于抗病毒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深入探究病毒与宿主免疫相互作用的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Res,SignalTransductTargetTher,NucleicAcidsRes,DevCell,ScienceAdvances,EMBORep,CellMolImmunol,ChemSci等期刊,总引用次,很好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4

经济学院曲创教授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近日,经济学院曲创教授研究成果《新形势下我国平台经济发展面临三个转变》被《新华文摘》年第19期全文转载。

曲创教授原作刊发于《中国社会科学报》(年7月21日),针对我国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领域目前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流量变现与价值创造的平台模式、消费端与产销直连的平台重心、强势支配与合作共赢的平台内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平台经济发展面临的三方面深层次变革,为我国平台经济在发展和规范中实现再次腾飞,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曲创教授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双边市场与平台经济理论、数字经济中的反垄断与竞争政策方面的研究,持续发表高质量研究成果,并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重要课题资助。本文即为曲创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化变革、中国流通渠道创新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研究”(20ZD)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5

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胡绍明课题组在双黑洞耀变体光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图1:黑洞潮汐瓦解恒星事件近日,空间科学攀登团队胡绍明课题组对两个特殊的双黑洞耀变体OJ和PG+的光变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新进展,关于OJ的研究成果以“APossibleTidalDisruptionEventCandidateintheBlackHoleBinarySystemofOJ”为题已正式在天体物理权威期刊TheAstrophysicalJournal上正式发表,关于PG+的研究成果也已经被正式接收,该工作的论文题目为“TheX-rayoutburstofPG+:Aprecessioneffectoftwojetsinthesupermassiveblackholebinarysystem”。这2项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是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级博士研究生黄石锋,通讯作者是其指导教师胡绍明教授和尹红星老师,山东大学是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目前确认的大质量双黑洞数量比较少,OJ是一个超大质量双黑洞组成的耀变体,大约每12年会在光学波段发生两次爆发。在黑洞系统中,当一颗“倒霉”的恒星不小心跑到黑洞附近的时候,黑洞强大的潮汐力可以把这颗恒星撕裂,而恒星的碎片一部分被黑洞所束缚,另一部分往外抛出,这种现象叫黑洞潮汐瓦解事件(如图1)。研究人员对OJ在到年的一次特别的爆发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这次爆发事件很可能是来自OJ的次黑洞发生了瓦解恒星的事件所造成的。这个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人们首次在已知的双黑洞系统里面发现黑洞瓦解恒星的事件,也是第一次在耀变体中发现并认证黑洞瓦解恒星的现象。此外,由于发生在超大质量黑洞附近,该现象也很好地验证了广义相对论效应。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1米望远镜对这次爆发事件进行了观测,同时这项研究也使用了Swift卫星,费米卫星,Steward天文台,Tuorla天文台,OwensValley射电天文台(OVRO),斯隆数字巡天(SDSS)和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等大量设备的观测数据。

6

徐立强教授课题组报道新型二维纳米材料基催化剂电催化N2还原制NH3的研究新进展

近日,化学与化工学院钱逸泰院士团队徐立强教授课题组与江苏科技大学苏超教授、澳大利亚科廷大学邵宗平教授针对二维纳米材料应用于电催化还原N2制NH3领域的重要新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综述,讨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并进行了展望,相关研究成果以“Emergingtwo-dimensionalnanomaterialsforelectrochemicalnitrogenreduction”为题,在国际化学顶级综述杂志Chem.Soc.Rev.(Chem.Soc.Rev.,DOI:10./D1CSE;IF:54.)上在线发表。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后逄颖平为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二维(2D)纳米材料具有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高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可构筑的表面缺陷和易于调节的电子特性等特点,有利于吸附和活化N2,可实现可持续的NRR。因此,文中重点介绍了NRR反应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拟实现的关键指标。基于NRR的基本原理,讨论了高效二维NRR电催化剂的构筑方法(原子掺杂、缺陷构筑和界面工程)。此外,文中综述了最新的2D纳米电催化剂在电化学还原N2制备NH3领域的研究进展,旨在提供一个关于二维电催化剂结构-NRR性能“构效”关系的全面认识。最后总结了电催化NRR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近年来,徐立强教授课题组在新型微纳结构电极材料的设计及其在二次电池和电催化等能源存储和转换领域的应用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性研究工作,在电极/电催化材料的新颖合成方法、表界面调控、机理分析和构效关系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年,部分相关研究工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ngew.Chem.Int.Ed.,(1);NanoToday,(1;IF:20.);Small,,(1);NanoRes.,(3);J.Mater.Chem.A,,(2);Nanoscale,,(1)。7邓伟侨教授团队在共价有机框架基电催化剂取得新进展近日,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邓伟侨教授团队利用数智化材料设计方法,在共价有机框架基电催化剂的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InSilicoDesignofCovalentOrganicFramework-BasedElectrocatalysts”为题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杂志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Au上,并被选为杂志当期封面论文。山东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级博士研究生周威与博士后杨丽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孙磊研究员和邓伟侨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

本工作中,团队通过密度泛函理论与机器学习模型的结合,筛选了近多种含M-NxOy(M为3d过渡金属)基本催化单元的模型催化剂,在实验上成功合成出了五例预测的产氧性能优异的候选M-COFs(M=Zn,Fe,Co,Ni,Cu),并得到性能表征的验证。其中,性能最佳的Ni-N2O2-COF在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的过电势为mV,并且可以维持至少65小时的稳定性。其催化性能与文献报道的性能最佳COFs基催化剂可媲美。该工作也为新型多孔材料电催化的高效设计提供了研究思路。

8基础医学院高鹏教授团队就促进胃癌转移的lncRNATHAP7-AS1研究发表新成果

近日,基础医学院高鹏教授团队在CellDeathDifferentiation杂志(中科院一区,IF:15.8)发表以“lncRNATHAP7-AS1,transcriptionallyactivatedbySP1andpost-transcriptionallystabilizedbyMETTL3-mediatedm6Amodification,exertsoncogenicpropertiesbyimprovingCUL4Bentryintothenucleus”为题的研究成果。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特别资助类博士后刘海亭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高鹏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患者预后差,肿瘤进展(浸润和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者在前期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高通量筛选基础上,鉴定了差异表达的lncRNATHAP7-AS1,发现其在胃癌组织中显著上调,并与患者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差相关,而转录因子SP1通过结合lnc-THAP7-AS1启动子区从而激活其转录;METTL3的m6A修饰增强了“Reader”蛋白介导的lnc-THAP7-AS1稳定性。机制上,THAP7-AS1通过其1-nt序列与CUL4B的1-50氨基酸区域(核定位信号)相互作用,促进CUL4B蛋白进入细胞核,通过CUL4B催化的H2AKub1和EZH2介导的H3K27me3抑制miR-22-3p和miR-a表达,随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胃癌进展。另外,还发现LV-sh-THAP7-AS1在实验动物体内可以抑制胃癌的生长和转移,表明THAP7-AS1可能作为胃癌治疗的潜在分子靶点。以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项目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重大项目资助。此外,该研究工作还受到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龚瑶琴教授和邹永新副教授在CUL4B质粒方面的支持。高鹏教授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肿瘤基因改变和表达调控的研究,近年来第一/通讯作者论文相继发表在CancerResearch、JournalofHepatology、Oncogene、JournalofPathology、CancerLetters等本领域知名期刊上。

9以及抗肿瘤免疫治疗方

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药学院翟光喜教授、杨小叶副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期刊Biomaterial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IR-triggerableROS-responsivecluster-bomb-likenanoplatformforenhancedtumorpenetration,phototherapyefficiencyandantitumorimmunity”的研究性论文(IF=12.),翟光喜教授与杨小叶副研究员为共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张玉为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独立通讯作者单位。

对肿瘤组织深部渗透不足,限制了纳米药物的治疗作用。面对这一挑战,山东大学翟光喜教授和杨小叶副研究员团队制备了一种集簇型纳米制剂,首次将粒径转换和转胞吞作用策略相结合,进而有效地增强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在被动扩散方面,集簇型纳米颗粒(nm)在肿瘤微环境(TME)高活性氧(ROS)浓度作用下释放载药小“粒子”(负载光敏剂IR/1-甲基色氨酸(1MT)的聚酰胺胺(PAMAM)纳米粒,粒径<10nm),促进IR和1MT在肿瘤组织内渗透扩散。IR在近红外照射下产生ROS,可进一步增强这一响应性。这种NIR光触发的自摧毁行为也使得该集簇纳米制剂具有时空可控性。在主动转运方面,实验也证明该纳米制剂可通过转胞吞作用进行递送。在抗肿瘤作用方面,该制剂能够有效增强IR的光动力学/光热治疗活性以及1MT对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通路的抑制作用,从而对原发肿瘤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该纳米制剂还能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将“冷”免疫抑制性的肿瘤微环境(TME)变成“热”免疫原性的TME,进而启发体内免疫治疗作用。该研究可为构建具有高效的肿瘤杀伤作用和抗肿瘤免疫性能的纳米药物提供新的借鉴。近年来,翟光喜教授团队在肿瘤组织渗透、肿瘤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先后发表于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IF=9.),JournalofNanobiotechnology(IF=10.)等期刊上。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计划项目、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的资助。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在学术道路上,山大人的脚步从未停歇。不畏险阻,勇攀高峰。未来已来,我们始终在前行路上。素材来源|山东大学

1
查看完整版本: 勇攀学术高峰跟着小编一起看十月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