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定友,我国著名固体运载火箭发动机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院长。
结缘航天
年,叶定友出生在浙江温岭一个农民家庭。父亲以旧式农民少有的开明与远见,凭着贫寒家境,供儿子上学。也许是江南钟灵毓秀的山水孕育了他,聪颖好学的叶定友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初中毕业,父亲再无力供他上学,还是族中亲戚、学校老师多次游说,这孩子有前途,辍学太可惜,父亲才咬牙送他到县城读高中,叶定友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读完高中,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上西北工业大学,是当年免试保送的三名学生之一。
入校第二年,学校组建八系即宇航学院。作为我国最早航天专业人才摇篮之一,叶定友幸运地成为学院第一批学子。随后的入系教育让他激动不已:“你们今后驾驭的,将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高技术武器,来不得半点虚妄和狂热……你们即将从事的事业,是一项光荣的事业,要做好扎根深山、吃苦、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准备!”追忆那些被岁月洗蚀得有些斑驳的往事,叶定友记得年少的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与激情:“由于是培养航天技术专业人才,加上那个年代特殊政治背景,八系选拔人才非常苛刻,今天看来甚至有点不近情理。根据要求,上课时的笔记不允许带回宿舍。大家都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叶定友五年大学,完全靠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读下来,上大学他家里只花了16元钱。“是国家给了我一个农民儿子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机会。”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朴实感恩之情,激励叶定友抓住一切机会汲取知识,只为将来一展宏图、报效祖国。
年,23岁的叶定友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成绩优异,加上在校期间一直担任系团支部书记,毕业时他完全有机会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位于蜀中小城泸州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固体发动机研究所(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的前身)。从此,叶定友锁定为之奋斗终生无怨无悔的人生目标,将自己命运荣辱永远地与共和国航天事业联系在一起。精铸神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导弹武器固体化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代表世界现役装备最高水平,国外技术封锁壁垒森严。同叶定友一样,集结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优秀科技人员,不畏艰险地迈开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的通天之路。
参加工作不久,叶定友便承担我国某型号研制任务。该型号发动机是当时国内直径最大、推力最大、加速度最大的固体火箭助推器,设计大量引入新技术。由于无可借鉴经验,一切从零开始。这是场淬火考验!狭窄斗室,几个年轻人以床当桌,用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通宵达旦计算着成千上万数据,盛夏一头扎进图书馆,窝窝头带科技资料一块啃;隆冬顶着朔风,在滴水成冰严寒里,猫在实验室不知不觉就一通宵。共同奋斗的欢乐忧愁谱写出收获凯歌,研制工作扎扎实实一步步向前推进。叶定友主持设计的型号飞行试验前夕,有幸代表四院试验队随试验大队和领导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试验准备情况。重病在身的总理详细询问研制和试验准备情况,细微枝节也不放过。汇报持续整整四小时,吃饭时,总理反复叮嘱,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指示,成为叶定友终生忠诚实践的标杆。内蒙古大青山下,叶定友度过风华正茂20年。北国呼啸的山风虽将江南少年肌肤吹得黧黑,同时将他锻造得坚忍执著,叶定友由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工程组副组长、组长,设计室副主任、主任,总体设计所副所长、所长。见证了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历程,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白手起家第一代发动机研制中,他负责并参与完成了多种型号的研制任务。其中,某型号研制中,他率先设计一种新型药柱,解决多项关键技术,产品飞行试验圆满成功。在参与和组织研制返回式卫星变轨制动发动机过程中,他带领课题组解决了高空可靠点火等关键技术,保证了卫星次次回收成功。该发动机及其改进型,先后十多次用于返回式卫星,顺利回收我国十多颗卫星,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质量银奖。一次发动机装药,谁也搞不清浇注罐里发动机到位没有,节骨眼上,叶定友二话不说,冒着生命危险爬进六七米深罐底,刺鼻气味一下将他熏晕过去。医院抢救半个多小时,醒来他第一句就问:“发动机到位没?”“拼命三郎”的雅号从此不胫而走。他担任主任设计师的某型号发动机,首次采用新型药型、新结构复合材料壳体、新型推力可控喷管和新研制性能优良推进剂等新技术,多次试车成功。新技术突破为国家后续型号研制奠定了良好基础。心系国防
20世纪80年代中,我国第二代新型固体导弹正式立项研制,意味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应用。年9月,携大青山下铸造生命辉煌,叶定友走马上任已建成的全国最大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试验基地的四院西安新基地副院长,分管固体发动机研制技术工作,兼任新型导弹发动机技术副总指挥。
引领前沿
长期搞技术工作,叶定友对四院所有型号技术指标、参数,甚至每个型号进度、基本情况烂熟于心。不管工作多忙,他都挤时间大量研读国内外最新资料甚至英文原著。内外他都盯着,有关固体发动机的事,叶定友全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四院人管叶定友叫“固体事业活字典”。
几十年来,致力型号研制同时,叶定友一刻没放松对固体推进应用基础和发展方向研究。年,他在全国宇航学会推进技术年会发表报告《我国大型固体推进技术现状和展望》,引起很大反响,得到同行认同,起到专业发展导向作用。年完成“年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目标和技术途径”研究,成为四院和整个航天领域制定“八五”“九五”预研规划的支撑材料。年,他担任总装备部科技委火箭发动机和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主持完成了“十五”乃至未来更长时间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编制预研指南,指导专业进一步发展。固体发动机总体设计中,他提出优化方法和参数选取原则,实际中被采用,他和两位同事起草研制程序被上升为国军标。他集合40年经验,对大量发动机故障模式、机理深入研究,写出多篇报告,提出相应对策,对研制过程故障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协同发展
叶定友任院长9年间,四院年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军品任务,民品、三产、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特别是抓住国家三线调迁历史机遇,四院几届班子率万余名职工十余年艰苦奋斗,在西安田王地区,建起了一座崭新的军民结合型航天固体动力研制生产试验及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这一全国重要航天研制基地,将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任职院长期间,围绕“以军立院,以民富院”发展战略,坚持“发展固体,加强民品,促进三产,提高效益,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总方针,一方面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扩大固体技术应用领域,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一方面强化开发力度,发挥总体优势,外引内联,使民品、三产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在叶定友领导策划下,四院立足自身航天优势,以国民经济需要为牵引,将民品发展主攻方向定位于: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有机化工和机电产品。经过10多年奋斗,初步形成了增雨防冰雹火箭、油井压裂弹、橡胶密封件、挠性箭杆带、复合材料容器、PE保护膜、各种化工机械、高压容器和传感带及测控设备等,为航天技术和航天材料和平利用拓展广阔前景,取得了可贵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老骥伏枥
叶定友年12月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年11月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年5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获航天奖,获省部级劳动模范称号多次。发表论文、报告40多篇,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项,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六项。退出主要领导岗位后,叶定友似乎更忙了。曾作为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四院科技委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火箭发动机与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与同伴展开了一系列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固体推进新技术、新概念和新领域的研究与探索。被返聘为顾问后,单位对他上下班时间并没严格要求,然而8年间,他从未享受“特权”,对待工作始终兢兢业业。早上5点半起床,6点外出锻炼,7点10分前吃完早餐,8点到单位,下午5点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