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至年,认识李子敏先生已经整整10周年余。李老师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之一,感谢李老师对我的信任、包容、支持和鼓励!(本文节选自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李子敏卷》,黄慈帖编著,浙江摄影出版社,年。)
认识李老师,还要从年开始说起。那年的3月,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硕未毕业的我,到了当时的“温州市艺术研究所”(年改名“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实习。一天,所里来了一位客人,他步履缓慢但矫健,到了门槛处总会低头看一眼脚下。他从椅子上起身时,会先起一半,停顿三秒再挺身直立。他头发银白,满面红光,厚厚的镜片,灰白色的眼睛。他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听领导介绍,他是瓯剧团的老先生,搞音乐的。因为初次见面,没有更多接触和谈话,他所有的行为都符合“老人”的概念,所以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老人”“搞音乐的”,仅此而已。后来,才知道他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瓯剧)传承人——李子敏。
老师爷爷接受“浙戏千年”摄制组访谈年10月13日-16日,温州市第十一届戏剧节民间职业剧团组别的比赛在龙湾区南部天河镇金益村“还春园”的戏台举行。我有幸参加戏剧节后勤工作,与评委们一同前往,除了观摩学习做点记录之外,我另外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重点照顾评委之一——79岁高龄的李子敏老师。李老师,仍然是那样红光满面。但上下车,明显感觉吃力。他总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说:“没事,没事,没关系。”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段时间他因为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医生建议卧床休息。戏剧节不仅要评戏评剧本,还要评音乐,作为资深戏曲作曲家和音乐家,深感肩头的责任不可推卸。于是,医院做治疗,下午一直到晚上忍着椎间盘钻骨的刺痛,坐着看戏评戏。这样的精神和行为,让我感动并肃然起敬——一位敬业的、有牺牲精神的老艺术家。
我给老师爷爷做的人物名片部分著作那次,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草根芬芳——第十一届戏剧节民间职业剧团风采》一文,发表在《温州戏剧》第6期。从那以后,每每有“文债”或是会议发言,我都要去李老师家,请他给我出谋划策、指点迷津。他的指导,是我的“定心丸”。
老师爷爷总是自嘲:“我是个土八路!”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战役纪念章比如,年全省戏曲普查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温州市的戏曲普查办公室设在我们单位。作为市级普查员和审核员,我既要负责填报本单位的各种普查表,收集资料,还得指导、审核各县市的专业院团和非遗中心的填报工作。最后,要撰写一篇温州市的戏曲普查总结报告。要搞清楚温州的诸多剧种、剧团的来龙去脉,这个事情非同小可。对于我这个戏曲新人来说,这是个难题;但对于行家里手的李老师而言,是小菜一碟。于是,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和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之下,我终于有惊无险地完成了任务。
著作曲作全是手稿,一笔一划的凝视再比如,参加省文化厅召开的全省戏曲普查表彰大会,作为个人先进代表的发言稿(那次全省仅3位个人先进代表发言)、参加“年浙江省历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发言稿等,无一不是经过李老师的指导、点拨而成的。年至年,李老师还让我参与《中国瓯剧音乐大典》的记谱及编撰工作,使我能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了解瓯剧及其音乐,感谢李老师的提携。
年7月17日,是我第一次去李老师家做采访。李老师非常健谈,记忆清晰准确,是个非常不错的口述访谈对象。后来,在年7月17日、8月3日、8月20日,年6月3日、9月7日,年3月27日、7月27日,年12月12日,年12月16日,年1月8日、年1月23日、2月14日、5月25日等,我多次到李老师家采访,采访录像共计约分钟,约20万采访文字。在这期间,每月数次去李老师家搬资料到单位,将其逐一扫描电子化——李老师赐我“淘宝王”的美称。因李老师不擅长使用电脑,因此他所有的书著、曲作均为手稿,这些都是相当珍贵的史料。
他们眼中的李子敏,是这样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扫描的资料和收集到的图片约张,包括李老师所有的照片、部分曲作抄录(年11月-年12月)、《东海小哨兵》各版本、李氏族谱、节目单、作品集缀、家书、证书、奖状、聘书等;收集到的影像资料42种,比如《高机与吴三春》三集戏曲电视剧及电视工作片、长征组歌录音、温州电台许景成《精于传说,善于创新,介绍作曲家李子敏》、《中国瓯剧音乐大典》唱段录音等。这些数据,是我近8年来收集的李老师个人资料的一个粗略统计,看似可观,实则微渺。对于知识渊博、满腹经纶的李老师而言,这些都只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的资料需要日后继续收集,还有很多记忆需要深入挖掘。
年轻时在黄岩乱弹剧团记谱中的他李老师非常谦虚,他说是“瓯剧培养了他”,但其实是他在推动瓯剧的发展。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的传承人,他是一批又一批为瓯剧奉献终生的瓯剧人的代表。正因为有他们,瓯剧才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些老艺术家们,他们将戏曲视为自己的生命。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一股追求卓越的韧劲,一种决不放弃的坚守。他们对戏曲事业的追求,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难以想象的;他们为戏曲所做的贡献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难以超越的。
四个80后,现在升级成了90plus一直要感谢的,是我敬爱的李老师,感谢他的信任、提携、支持、宽容。感谢他多年来不辞辛苦地口述,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修改采访文稿。这么多年,说是采访,其实更多的是向老师学习。学老师做人,学老师做事,学老师做学问。
年老师爷爷和孙女学生我真是幸运,有有机会单独享受大师的“小灶”。他是我这个戏曲新人的精神榜样,改变了我对戏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改变了我原先因自己传统文化积累不够、艺术欣赏水平不够而不喜欢戏曲甚至排斥戏曲的无知态度,扭转和刷新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知,让我深刻感受到它的气场和博大精深。
我十多年来独享的大师小灶李老师对我的称呼和评价,从刚开始的“小黄”、“丫头”、“不是学生胜似学生,不是孙女胜似孙女”,到“淘宝王”、“既是学生又是孙女”,再到“既是学生又是孙女又是好帮手又是推盘手”。现在李老师叫我“孙女学生”,我叫他“老师爷爷”,我们之间不仅仅是相互信任,而是建立了亲人般的感情。时光流转,年复一年。李老师的右手,因为写书谱曲太多,已经罢工,连筷子也不再愿意听它使唤。左手也不听话,所以李老师吃饭有时候要双手齐上阵,才能搞定食物的摄取。
中国瓯剧音乐大典背后的命运交响曲老师爷爷如是说…年,因为编撰《中国瓯剧音乐大典》过于劳累,李老师生病住院,但仍然带着书稿,一边挂着点滴,一边校稿。他说,我在心里默默地祝福自己:一定要坚持住,不能倒下!此时此刻,我想谁都能体会到:他是在拼命啊!年底,书稿终于顺利出版,了了他一桩心事。
今年(年),李老师说,感觉自己走路都会摇晃,看来离不开拐杖了。近些日子,李老师因为心悸,整宿无法入眠,数月服药仍无济于事,身形日渐消瘦……目睹李老师这一年又一年的变化,心疼、心酸、心急!只希望时光呵,你慢点儿,再慢一点儿!我还要听老师爷爷讲很多很多关于瓯剧和瓯剧人的故事呢!
共同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