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数据,除去工作和睡觉,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42小时,比年少了25分钟。再刨掉做饭、吃饭、上厕所,还有多少时间?中国人工作那么长,那应该赚了很多钱吧?很抱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发表文章称,除掉个人所得税和各种社会保险费等,中国目前6亿人月可支配收入低于元,9.94亿人月可支配收入低于元。
那是不是“空气都是甜”的美帝人民就过得很好呢?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员工的劳动时间都开始增加。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后来者居上。
问题根本无解,就像冷战时期美苏的军备竞赛,每一方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多一点。《奇葩说》的经济学家薛兆丰说过:“让你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的人。”就像良大师所说:“所有员工的工资总额不变,要根据每个人的表现,来绩效发放工资。于是某位积极的程序员,每月能多拿一些,然而,这意味着其他人都少拿了……其他程序员也只能效仿,通过加班来防止收入变少。最后呢?大家你追我赶,每天都加班2-3个小时,但每人的工资,还是最初的那么多。”也没必要怨领导,领导也面临上级和同行的竞争,他只能把压力往下传递。
可怜的是连我们的孩子都被卷入了“军备竞赛”。以前是差生才需要去补习班,现在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参加了补习班,自己的孩子不参加,就等于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习,自己的孩子在玩,比别人差,于是也去给孩子报补习班,还有各种兴趣培训班。就像看演出时,本来大家都坐的好好的,前排的观众突然站了起来。你劝,他也不听,于是你也只能站起来,你后排的观众也因此只能站起来,最后,全场观众都无奈地跟着起立。于是滑稽的一幕出现了,明明屁股底下有座位,大家却都不能坐下,一个个杵在那里。这个就是人类学家吉尔茨提出的“内卷化”。大家都在为超过别人而努力,但到头来,所有人都累到筋疲力竭,但整体利益并没有提高。
我们都无法脱离世俗,以前以为“人间不值得”的李诞是位超然的人物,但看到他为公司、为节目劳心劳力的样子,发现他也只不过是为了生计努力赚钱的世俗之人,之前的超然行为只是建构人设而已。不是瞧不起他,而是过去很多世俗之人都把他当成能够脱离世俗的羡慕对象,现在这个对象灭掉了,根本没有人能够像古代的隐士那样远离世俗的喧嚣。说到底,我们都只是社畜而已。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在商品时间的社会统治下,“时间就是一切,人什么也不是;他至多只是时间的残壳。如果人是一件商品,如果他被作为一个物来对待,如果人们之间的普遍关系是物对物的关系,这只是因为从他那里购买他的时间是可能的。”
电影《上帝也疯狂》的开场白说到:“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小巧可爱而又优雅的布希人。他们在沙漠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是世界上最知足的人;他们没有犯罪和刑罚,也没有暴力和法律,更没有警察和资本家。他们相信上帝是乐善好施的,世界是善良美好的。布希人孤陋寡闻,他们从没听过或见过所谓的文明。有的时候天空万里无云,就会听到打雷声,他们认为那是上帝吃饱了在打嗝。他们很和善,从不惩罚孩子或厉声厉色;孩子做起游戏来既可爱又富有创意。他们打猎时常常会向猎物忏悔,说若不是为了生计,绝不忍心下手。他们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没有所有权意识。他们生活的环境确实也没有什么可争的,那里只有草木和野兽。这些布希人从没见过石头,他们认为最硬的东西是木头和骨头。他们生活在一个平和的世界里,那里没有石头和钢筋水泥。
距离布希人往南英里就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这里,你能看见所谓的文明。现代人不甘心屈服于大自然,反过来,他们要改造大自然。他们建造了城市、高速公路、汽车飞机和各种机器。为了节省劳动力,他们绞尽脑汁,但似乎永远没有尽头。他们越想改进生活环境,反而使生活变得越发复杂。一个孩子必须用10到15年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如何在这复杂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不愿臣服自然环境的文明人越来越发现,他们必须时时刻刻去适应他们自己所创造的这个环境。每当星期一的时钟指向7点半,他们就必须离开舒适的巢穴,去另一个截然相反的地方。一到8点,每个人都忙碌起来……生活就这样支离破碎地过着,每天都得去适应新的生活。而撒哈拉沙漠里的日子随你怎么高兴就怎么过,每天都是礼拜天,不需要由钟表和日历来支配你的生活。”
人类在享受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以为自己的时间成本降低了,但生产力的发展会自然产生它的宿敌——反生产力。
为了跑得更快,我们发明了汽车。汽车的速度当然比步行、马车快了很多。但是别忘了加上为了挣钱买车而花费的工作时间;为了支付保险、维修保养、购买车位、油费、罚单而花费的工作时间;路上的堵车时间;找停车位的时间……这种效应称作“反生产力”,即很多科技产物乍一看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和金钱,然而只要计算一下所有的成本,这种节省的效果便不复存在或者效果微乎其微。
数码相机同样符合“反生产力逻辑”。有了数码相机,我们不用再花钱买高昂的胶卷,因此可以肆无忌惮地拍拍拍。结果照片累积如山,大多数还是无用的或是重复的,而且我们还没时间清理,只能都留着,最麻烦的是当你购买新手机时还得再转一遍,购买U盘或者网盘也提高了信息存储的成本。此外,你还要花时间来P这些照片,尤其对于女士来说,这一步绝对不能省。为此要下载复杂的图片处理软件,这些软件需要定期更新。
再以PPT为例,它本来是一款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软件,但实际应用中往往变成了“反效率软件”。但许多公司白领都将无数的时间花费在PPT上,只为添加耀眼的色彩、古怪的字体,以及看似有趣的翻页效果。新东方集团年会的恶搞歌曲《释放自我》反映了许多行业的现象:“干活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有如何,到头来干不过是写PPT的,要问他业绩如何,他从来都不直说,掏出来那PPT一顿胡扯,小程序做了几个,就连APP也没放过。”
有些老师备课也是在做PPT上占了绝大多时间,课堂也被PPT牵着走。其实学生看了那么多年PPT,对那些所谓的精心设计的视觉冲击已经麻木。
不仅是PPT,遍及办公室的计算机,也曾给予了人类厚望,以为“它消除了千篇一律的劳动,使我们都成了脑力劳动者。”但后来我们逐渐发现,今天坐在办公室整天敲键盘做PPT的白领跟年来在工厂踩缝纫机的工人有啥区别?就像影片《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每天都要不断重复单调的动作——拧螺丝。
就像网友自嘲“入职以后,公司给每位员工发了一台电脑,表面上是每人拥有了一台电脑,实际上是给每个电脑配了一个人。”所谓的科技发展,只不过是生产工具有所不同而已,而且电脑、手机这些生产工具还不断打破着私人时间和工作的界限。尤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