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年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向一位出版人致敬
TUhjnbcbe - 2025/4/28 19:17:00
白癜风多久才能复查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4/9103537.html

许多事,都是因缘分注定了的。人与人之间同样如此,而缘分的深浅还是真不好说的话。有时候,在生活里,看见两人的关系很亲密,隔上一段时间,却不再往来,即便是说起这段事,也是一方也是有颇多的怨言。想来,彼此对方是不够了解,一旦“交心”,发现对方并非想象中的人,也就少了来往吧。

人与人相处,最为复杂。皆因在彼此的来往中总是要混杂着各种因素,比如利益之类的似乎也是少不了的。而君子之交淡如水,这种境界,现实生活中,也是很难确定的。其实,人与人的交往,在于一个“诚”字。以“诚”待人,至于对方如何,那是他(她)的事,若是缘分深,多往来,缘分浅,不过一面之缘而已。

倘若以此对照,与吴鸿兄认识的十多年的时间里,也大致逃不掉缘分的定义。最初的认识,我想是年的事,那时候他主持了一套书,我参与编写,看似利益往来。却也在交往中以“诚”相待。其实,这些年,是我有求于他的多一些,而他对我几乎无所求。比如做什么选题,写什么样的东西时,在聚会时也会聊一聊,从他那里获得的是一些经验。

我有好几年没有去工作,在家里做自由撰稿人,这看似轻松,却也辛苦。“以文养家”,写一写文字,似乎就已经够了。他倒是时常约起相聚,聊天,赠书。那时候我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还不多,在他那里我看到了林林总总关于成都的书册。也看了不少,从而在写一些文化时评、书评等内容之后,也写生活随笔,地方文化虽有涉及,但多是浅尝即止,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与吴鸿的接触之后,就写这一块的内容更多一些。

那时候,成都还有《居周刊》《汽车生活》等一些杂志,有些虽然是内刊,稿酬不错,也就开设了饮食、生活专栏,这对我也是一种训练。虽然有的是每个月一篇文章,但得提前创作,且我不肯给编辑二手稿件,这样的好处是可促进自己多创作不同类型的文字。如此,也就时常创作出这样那样的作品来。当然,这其中有好有歹,对我来说,只有将文字换成散碎银子,就是一种收获了。我还记得每次与吴鸿见面,他都是多有鼓励。他甚至还笑说:“倘若你有个固定的工作,恐怕就写不了这么多。”

确实如此。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读书风景文丛”,是我唯一与吴鸿合作出版的读书随笔。这套书至今反响也还不错,大致说来是这套书并不赚钱的书,却一下子出版了18部。这在四川出版史上也是少有的吧。

每次见面,吴鸿总是说:“我真是羡慕你,有那么多的时间看书、写作。我也想这样,可是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要忙。等退休了,一定好好写。”可是,没有等到退休的这一天,吴鸿就离开了。太突然了。

在写这篇后记时,我回忆起交往的点点滴滴,算不上是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让人感动于他做事的认真。前几天,我在朋友圈还发过几句话:

吴鸿兄是四川70年来唯一的出版家,没有之一,有些虚头巴脑的、担任过出版社领导职务的人并不是出版家,不过奉命做事而已。

随后有人在后面留言“你已经疯了”,因为说这样的话,就意味着会得罪一批“出版人”,但这些“出版人”所能做的事情,怎么可能和吴鸿相提并论呢。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不会同意。单就出版的作品来说,哪些出版的作品可堪称经典,十几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长河里依然有人阅读,实现作品的价值。就这一点来说,吴鸿确实比许多四川的“出版人”做的优秀。

最初我写吴鸿的文章,多数是随手记录下来的,并没有想到会写下这许多文字。在吴鸿离开以后,也总是梦想着他与朋友们在一起吃茶、聚会,那些场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这让人感慨万千。

年10月在株洲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前,我参与整理和编辑了《书人》和《文笔》杂志编辑萧金鉴先生的纪念集《民间书人》,这一年正好是萧先生去世三周年。这一次读书年会也含有纪念萧先生的意思。那么,我写吴鸿的系列文字,是不是能够编一个纪念集呢?

这样的想法是可行的。我知道吴献兄在为其兄长吴鸿编辑一部不同朋友写的纪念文章。而我这个则与此集却没有太多的交集。于是,就想着与其写一些急就章,不如花两三年的时间,来写吴鸿的故事,甚至于可以说,通过这个集子来看四川文学这些年的变化,毕竟他是参与者(为许多作家出版过作品),也是见证者。这样就把吴鸿放入到更高的高度来进行书写了。

于是,我调整写作思路,重新梳理吴鸿与四川作家的关系,这样才能洞察出他为四川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在这个过程,我走进旧书市场,寻找他责编、策划的图书,以及与他接触过的一些朋友,包括做文化公司之类的文化人,以及作家、诗人。如此做下来,是积累资料的过程,也是梳理素材的过程。

然而,写作进展得很缓慢,年和年之间,只是写了关于吴鸿的数篇文字,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书写,却也还是并没有达到自己的希望。直到年下半年,毛边书局·桃蹊书院决定申报第十八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我才意识到吴鸿离开很快就三年了。照这样的速度写作,肯定是完成不了这个写作任务的。

我说过人与人的缘分很微妙。虽然吴鸿离开了,但他经手策划、责编的图书还在。年我逛旧书摊,也就留意这些图书,还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玛塞城、送仙桥的旧书摊上,遇到了一些他经手的图书。这样就可弥补了《吴鸿年表》的不足。这个部分是虽然是书里的附录,却记录了他参与的重要文化活动,同时也可弥补我在书稿里的一些错讹内容。

不仅如此,在年第十八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上能够推出这部纪念集,刚好是吴鸿离开三周年的时间,这也是对吴鸿的最好纪念了。之所以这样说,他与全国读书界的关系很亲密,在第八届全国民间读书年会()上,很多书友与他打过交道,多年以后依然念念不忘就是最好的证明。

于是,就有了这部《吴鸿纪念集》的呈现。

1
查看完整版本: 向一位出版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