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周,世界瞩目黄渤海之滨的机遇之城——烟台。
10月19日至24日,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年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暨烟台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三场高规格大会接连召开,全面开启“烟台时间”。
院士专家把脉,行业巨头聚首,论坛高端谋划……每一场都紧锣密鼓,精彩纷呈,权威发声,影响深远,向涉及行业精准贡献“中国方案”“烟台智慧”。
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YMG全媒体记者衣玉林摄
“新技术”“新产业”“高端人才”成为三大盛会的关键词。密集的大会议程背后,都有一个共同指向:超前布局未来产业,以未来产业,赢产业未来。
历史的发展,总是在紧要关头。一座城市的跨越发展,亦是如此。锚定新赛道,烟台正借力大会平台,以抢跑之姿担“打头阵、当先锋、上层次”重任,重塑这座城市新的光荣与梦想,全方位驶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大咖云集
顶级盛会开启“烟台时刻”
金秋的烟台,澎湃前行的动力。
三场高规格大会与会嘉宾的“顶级配置”,折射这座城市求新、求变的热切渴望与壮志雄心。
一年前的9月,中国向全世界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战略目标下,如何立足优势,系统谋划推进“双碳”工作?
烟台打捞局海上风电安装项目亮相中国(烟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装备博览会。YMG全媒体记者唐克摄
19日,一场关于“双碳”战略的求解之旅在烟台展开。以“绿色发展、低碳未来”为主题的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隆重开幕。国家能源领域的院士专家、科研院校、产业链相关国内外企业和国际机构等共计多人出席。
这是一次扩大绿色发展合作、共享低碳发展机遇的盛会,更是一个展示烟台“双碳”优势产业与城市发展雄心的绝佳平台。大会主论坛和系列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双碳”领域多个议题,在深度对话中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凝聚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于俊崇,电力专家盖其庆等业内“大咖”就烟台如何加速实现“双碳”目标给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论坛期间,中国核学会年学术年会、中国(烟台)核能安全暨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及装备展览会、中国(烟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装备博览会等活动同步举办,在烟台掀起了一场“能源转型”的风暴。
嘉宾参观碳达峰碳中和烟台科普馆。YMG全媒体记者唐克摄
工业设计处于创新链前段,是制造业的先导环节。22日,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的醒目LOGO——WIDC,第三次定格在烟台,让这座“因工而兴”的城市再次站上全球创新舞台的中央。
当日,全球40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设计师等创新领袖齐聚,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共同分享全球工业设计的创新理念。
这场被视为全球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工业设计领域盛会,以“设计数智时代”为主题,深度探讨数智时代下工业设计的创新发展。
小朋友在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观看东风猛士高机动防护型突击车。YMG全媒体记者唐克摄
开幕式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李勇说,大会以“设计数智时代”为主题恰合时宜,从世界范围看,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成果等,全新的产业正在形成。意大利宾尼法利纳工业设计总裁安东尼马吉索则表示,烟台正肩负起促进世界设计行业互联互通、激发思想碰撞的重任,值得点赞。同期举办的十余场行业专业论坛、优秀成果展示等活动,向人们展示了数智时代工业设计广阔的创新思路与无限可能。
人才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发展的关键。深谙此意的烟台,上周还迎来了一场国际人才交流盛宴。
10月24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暨烟台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启幕,来自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院士、博士及烟台50余家企业代表聚首烟台,共论创新发展、人才支撑之路。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半岛分会)暨烟台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YMG全媒体记者隋华楠摄
大会以“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开放融合共享共赢”为主题,线下设1个主会场和第九届中国科技服务业(烟台)高峰论坛、城企产业技术对接会暨第三届前沿科技论坛、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3个平行分会场,并通过网络同步进行全球直播。
作为全国规格最高的国际化人才交流盛会,这场盛会无疑是烟台面向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全方位展示自身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的“宣言书”。
迎风加速跑
释放转型发展新信号
新一轮城市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不布局,就出局。
借势大会,烟台释放出转型发展的新信号: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人才驱动、创新驱动为引擎,重塑城市产业发展“基本面”,以产业的高质量引领跨越发展。
透过一场又一场盛会,烟台路径的新打法更加清晰: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烟台当仁不让。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上,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双碳驱动中的烟台机会》的发布。
观众在中国(烟台)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装备博览会上参观。YMG全媒体记者唐克摄
据此,烟台将在“1+”工作体系下,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城市全域智能低碳发展综合实践方案,力争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走在前列。
更让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