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一项于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EASD)大会上公布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成年群体中,如果能够在2型糖尿病(T2DM)确诊后的12个月内,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到正常水平,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罹患风险会显著降低。同时研究也发现,HbA1c水平的频繁波动会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
本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来自英国萨里大学的MartinWhyte博士表示,在疾病早期尽快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对于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非常重要,但是由于“临床惰性”的存在,血糖控制往往不够理想。本项研究提示我们,医生和患者应努力克服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临床惰性,在确诊后的几个月内将血糖尽快控制在正常范围,患者将会得到更多的健康获益。
糖尿病临床惰性
“临床惰性”指的是患者需要但是未能及时开始或强化治疗的一种现象,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有研究显示,如果以HbA1c<7.0%的为标准进行衡量,欧洲人群血糖的总体达标率为62.6%,中国人群达标率仅为35.3%,血糖控制不佳的部分原因来自于临床惰性。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大多遵循饮食运动到单药口服治疗,再到联合口服治疗,当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模式。在此期间,患者的血糖水平很有可能会经历漫长的血糖控制不佳的“波动岁月”,处于不达标的状态。
临床惰性的产生源于医生和患者两方面:医生可能对强化治疗有所抵触,原因可能包括不愿意为无糖尿病症状患者加强治疗、缺乏基础设施或对较新的治疗方案缺乏信心等;而患者方面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增加额外的治疗方案的抵触,对糖尿病并发症缺乏足够认识,对于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不能长期坚持,担心低血糖的发作和担心因使用胰岛素导致的体重增加等。
研究描述
本项研究纳入了来自英国的名年龄不小于25岁的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HbA1c水平的不同,研究人员将其为3个级别,级别A:48-57mmol/mol(6.5%-7.5%),级别B:58-74mmol/mol(7.5%-9.0%)和级别C≥75mmol/mol(≥9.0%)。根据血糖水平的变化,研究人员记录了参与者在疾病确诊时以及确诊后12个月HbA1c水平的9种变化轨迹(如级别A→级别B;级别A→级别C;级别B→级别A等),以“级别A→级别A”作为参考,评估了血糖变化轨迹与MACE风险的关系。
此外,研究人员根据患者在疾病确诊12个月后的血糖波动(HbA1c变化幅度≥0.5%)频率的不同制定了血糖波动评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分),评分越高代表血糖波动越频繁。研究人员对血糖波动与MACE风险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以0-20分人群作为参考)。
MACE的定义标准为出现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卒中、心力衰竭、截肢和肢体血管重建事件。
血糖早期控制与MACE风险
名参与者中,共有名发生了MACE事件。相比于1年内HbA1c长期处于较低水平(6.5%-7.5%)的参与者,诊断时HbA1c在7.5%-9.0%范围内,在12个月内降低至6.5%-7.5%范围内的参与者,MACE发生风险显著低约25%(HR0.,95%CI0.-0.)。
相似的,相比于HbA1c长期处于较低水平(6.5%-7.5%)的参与者,确诊时HbA1c≥≥9.0%但12个月内降低到6.5%-7.5%范围内的参与者,MACE发生风险显著低约32%(HR0.,95%CI0.-0.)。
不过,在确诊后的12个月内,HbA1c水平维持在≥9.0%的参与者,MACE的罹患风险显著高出HbA1c水平维持在6.5%-7.5%范围内的参与者近44%(HR1.56,95%CI1.12-2.19)。
表1血糖变化轨迹与MACE风险
注:*P<0.01;**P<0.
HbA1c波动与MACE风险
血糖波动评分越高代表波动频率越大。研究发现,相比于血糖波动评分在0-20分的参与者,T2DM确诊1年后血糖波动评分在81-范围内的人群,MACE罹患风险显著升高约65%(HR1.,95%CI1.23-2.)。由此可见,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危害性。
本文小结
研究表明,在T2DM确诊的1年内将HbA1c水平控制达标,能够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本项再一次证实了血糖的波动可能会带来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显著升高。
作为研究的主要负责人,MartinWhyte博士表示,研究结果再次提醒我们,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克服临床惰性,在确诊后的几个月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并尽量减小血糖波动,对于患者糖尿病心血管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