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年会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医院心内科江洪教授Neura
TUhjnbcbe - 2020/11/14 4:56:00

医院心内科

江洪教授NeuralRebalance团队

研究生及本科科研志愿者招生

医院心内科NeuralRebalance团队(NR团队)由团队PI医院大内科、心内科主任江洪教授带领,现面向全国招录博、硕士研究生及武汉大学本科生科研志愿者。

一、学科介绍

学科情况

医院心血管内科系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国家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国家工程II期、III期重点建设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III级实验室,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年心血管内科最新科技影响力全国第六,中部第一。

(点击查看大图)

二、团队介绍

团队简介

医院心内科NeuralRebalance团队(NR团队)由团队PI医院大内科、心内科主任江洪教授带领,自年起,NR团队从心血管的临床问题出发,致力于探究心血管自主神经失衡的机制,并寻求自主神经再平衡的临床转化新策略。

(团队成员)

自主神经再平衡学说

自主神经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共同构成,两者之间相互拮抗,形成动态平衡维持机体健康。研究发现,自主神经失衡在多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纠正病理状态下的自主神经失衡并使之再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年,江洪教授NR团队《心肾交感神经环路在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作用及其干预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由于自主神经再平衡的重要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也在年10月公布了SPARC(刺激外周神经缓解病症)项目,提供共计2.38亿美元的资金,旨在鼓励开展神经调控的相关研究。通过神经调控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策略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意义重大。此外,年5月,《Nature》杂志发表了对迷走神经刺激的特别报道,该报道称,电刺激迷走神经可实现对免疫系统的调控,缓解炎症,从而防治多种疾病,有望掀起一场“神经调控替代药物治疗”的革命。

科研成果

团队发表SCI论文余篇。其中高质量文章主要发表在《JACC》、《Circulation》、《JACCCardiovascularInterventions》等专业期刊。

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创新团队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杰出青年项目等科研项目30余项。

团队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

三、我们能为你做什么

NR团队重视对年轻研究生和青年医师的培养,为团队成员提供大量的个人学习机会。

请问NR团队都能给团队成员带来哪些学习机会呢?

NR团队为团队成员提供海外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参加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创新学院等各种学习机会。

NR

我希望以后能够有出国学习的机会,想了解一下NR团队的海外交流情况。

团队长期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俄克拉荷马大学、慕尼黑大学等世界顶级名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进行交流学习,积极参加ACC(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HA(美国心脏协会大会)、HRS(美国心律学会年会)等重大国际会议并作报告。

截至目前,成员赴海外访问学习、交流共计二十余人次,其中博士出国交流率为%。除此之外,团队还积极选派成员在中国心脏介入论坛、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等国内重要会议中进行报告交流。

NR

NR团队成员在海外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NR团队成员在海外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CCI创新学院又是什么呢?

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是由葛均波院士牵头、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发起,面向全国心血管医生及研究人员的非营利性民间学术组织。CCI集创新培训、设计交流、研究支持、产业合作为一体,旨在激发一线临床医生的创新潜能,最终提高中国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的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产品走向世界。团队积极鼓励成员加入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创新学院进行学习。团队共派选成员8人次参加创新学院Ⅰ、Ⅱ、Ⅲ期进行学习。

NR

作为学生,我还想了解一下团队成员的学习情况。

除了科研成绩之外,团队也很重视成员的学习情况。团队在读研究生获奖率为%,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20余人次、校级奖学金50余人次。

NR

那毕业的师兄师姐就业情况如何呢?

团队博士毕业率%,毕业后留院率为%。

NR

三、我们期待这样的你

我们期待积极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你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我们更看重成员的思想觉悟,只有自信、乐观、积极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只有具备正确三观的人,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会走偏。因此,团队也经常举行一些活动,如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观看爱国教育电影、到韶山朝圣革命圣地等,通过实践培养成员的红色理想信念和永不放弃梦想的精神。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我们期待不怕吃亏、敢于奉献的你

一个人有时候或许会走的快一些,但一个团队才能走的更远,只有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成就卓越的你,因此,善于协作、不怕吃亏、敢于奉献的团队精神至关重要。团队对待每个人的原则就是公平、公正,所谓“吃亏是福”:所谓吃亏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所谓吃亏是获得前辈赏识的重要途径;所谓吃亏是搞好同学关系的重要方法;别人不愿意做的是也许是取得突破的良机。很多时候近期看上去付出了一点,远期看来实则极大的锻炼了自己。

我们期待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你

古语曰“法乎其上,仅得其中”,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有可能有所作为,我们希望年轻人都能够志存高远,而不是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越努力、越幸运”一直是我们的座右铭,在我们团队里,最努力、最奋进的人得到的锻炼、机会是最多的,成长也是最快的。懂得为了梦想而努力,学会每天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的年轻人是我们团队最希望培养的人。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我们期待真正热爱科学研究的你

“临床医生都应是研究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教授如是说,他将临床医生形象的分为三类:医匠、医师、医帅,要成为杰出的“大医生”,不仅需要不断学习,积累诊疗实践,加强临床修炼,强化人文素养,也要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创造新的知识、观念、理论、技术、方法,研究者才能成为医学的引领者、先驱者。欢迎真正热爱科学研究的你加入我们。

我们期待脑洞大开、敢于创新的你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习总书记已经把创新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我们认为创新无处不在,只要保持好奇心,学会动脑筋,处处都是创新,通过思考简化了一下工作流程、解决一个临床问题,都是创新。纵观医学的发展,每一次进步也都是创新的结果,只有脑洞大开、不拘泥于既有知识,才有可能做出的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团队非常鼓励创新研究,希望培养出一批真正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发出中国声音的人才。

我们期待知识面广、热爱交叉学科的你

“厚基础、宽口径”是武汉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博学多闻,懂得利用交叉学科技术,往往能够做出一些新的发现,解决一些看似解决不了的问题,甚至带来划时代的创新。交叉学科研究也一直是我们团队的特色,如纳米技术、光遗传学、肠道微生物等研究都是我们采用交叉学科研究的例子,我们也希望你的到来能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产生更多的“火花”。

五、导师简介

本次招生面向的群体有3类

1.博、硕士研究生;

2.武汉大学长学制医学生;

3.武汉大学本科生科研志愿者。

团队目前有博士生导师2名(江洪教授、余锂镭教授),详情见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院心内科江洪教授Ne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