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3岁的老人,6年来因反复发作心绞痛,做过两次冠脉支架植入术。近期,老人胸痛再次发作入住市一院心内三科。经诊断,老人系支架内再狭窄,且病变重,血管情况复杂。
经过精心准备,该科成功为患者实施了首例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手术,实现了市一院该技术应用“零”的突破。术后患者胸痛症状未再发作,目前已康复出院。
在这例手术中,该院心内三科用到了两项新技术,一项是血管内超声,另一项是药物球囊。
很多人都知道,一直以来,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要依靠冠脉造影的辅助来完成。该科主任张铁须解释说,血管内超声是一种更先进的检查手段,相当于医生的“第三只眼睛”,借助一个比血管直径更小的探头,可以精准评估斑块大小、性质,观察支架贴壁、膨胀是否良好,支架近、远端血管有无夹层等详细情况,可以精准提高冠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球囊,是指球囊表面带防止再狭窄的药物,在再狭窄病变充分扩张后应用药物球囊将药物释放到病变部位,继而发挥作用,抑制血管增生,然后再将球囊退回,避免了再次置入支架,减少了再次发生再狭窄的概率。
张铁须说,药物球囊的应用实现了“介入无植入”,即在介入治疗后,人体内不植入异物,为今后的诊治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是目前治疗冠脉支架再狭窄的首选方法。对于一些不愿意放支架的病人来说,药物球囊既能达到放支架的效果,体内又不留存支架,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希束式起搏新技术造福患者72岁的罗大爷患冠心病多年,两年前曾接受心脏搭桥手术。今年春节过后,老人因出现晕厥入院,经检查发现其心动过缓,间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术前评估并制定详细手术方案,医院指导下,张铁须带领心内三科成功为老人实施了全市首例“希氏束起搏双腔永久性抗核磁起搏器植入术”。
术后患者恢复状况良好。何谓希束式起搏?张铁须解释说,传统的心脏起搏治疗需要将电极放在右心室内,左心室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存在弊端。
希氏束起搏则将起搏电极定位并植入希氏束或其临近部位,让起搏脉冲沿着自身的传导系统下传,可保持房室、双室、室内同步,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
希氏束起搏安全性良好,是一项与世界同步的新技术。同时,这台起搏器还具有抗核磁功能,解决了患者无法接受核磁共振检查的困扰。
作为市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张铁须说,近年来,他致力于推广三维立体定位下的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房扑、房速、室速、早搏等技术,使全市在该领域的治疗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下一步将加快希束式起搏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造福更多的患者。
据了解,市高血压防治中心设在市一院,年该院又成立了高血压门诊,张铁须带领心内三科医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举办公益讲座、培训基层医生、举办学术会议,为提高全市医护人员的高血压诊疗水平作出了贡献。对于难治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该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具优势,获得了省高血压防治中心专家的高度评价。
文字:王春霞
图片:李英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联系本平台。
推荐阅读
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