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心血管科是国家、省、市重点专科,分设三科病区,心血管科一病区是集心脏预防、治疗、重症、康复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专科,结构完整、设施精良、治疗技术先进,心血管科全体人员用仁心仁术呵护您更健康的心!
心脏病的有效评估设备有哪些呢?
心电图(ECG)
心电图---是每个科室最常规的监测项目,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个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
我们科现有心电图2台,可作12导联心电图和18导联心电图,能快速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鉴别各种心律失常疾病。心电图适应症广泛,具有简单操作、临床价值高等特点。
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
通过给受检者随身携带一个记录仪,在常态情况下长时间(24-72小时)监测体表心电变化的心电图。成为诊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分析起搏心电图最有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临床作用
1、用以捕获偶发、短阵的心电异常:日常生活中时常有些人不时会出现心慌、胸闷、胸痛、头昏或晕厥等疑似心脏疾病症状,但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往往查无实据而诊断困难。此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偶发、短时阵发性心律失常或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从而使病人得到明确诊断与治疗。这是动态心电图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情况之一。
2、对心律失常的定性定量分析:对常规检查已有发现、但其性质或潜在风险尚不完全明确的一些心律失常,可借助于动态心电图检查,进一步收集大量的心电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能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频率及风险程度等。
3、对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常规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漏诊率较高。动态心电图24小时全程记录患者工作、休息、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变化,不仅能显著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还能显示缺血发生的时段、持续时间、出现频率、缺血程度及其与患者活动、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切实可靠的客观依据。
4、疗效评定:评定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药物疗效和人工心脏起搏器性能等。
我科现有7台动态心电图,已成为诊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分析起搏心电图最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具有无创伤性;常态情况下长时间连续纪录,获取信息量大,病变发现率高的特点。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
1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作用动态血压监测主要有3个方面的临床应用:
1)诊断高血压,提高高血压诊断的准确性;
2)评估心血管风险,提高心血管风险评估的水平;
3)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提高降压治疗的质量,充分发挥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2动态血压监测的对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对象包括:
1、识别白大衣高血压现象;
2、识别隐匿性高血压;
3、识别异常的24小时血压模式(包括以日间/夜间高血压、晨间高血压、午睡/餐后低血压等)
4、评估疗效(评估24小时血压控制情况,识别真正的顽固性高血压)
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筛查和随访
6、评估特殊人群的高血压(儿童和青少年、老年、孕期、高危)以及内分泌性高血压
我科现有3台动态血压监测,可反映不同生理节律和外界环境变化的血压变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动静态无创心输出量测定(无创心排)
临床应用人群
(1)需要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危险性分层及心血管事件的预测的患者。
(2)心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心律失常、脑卒中、心脏术后等)的辅助诊断、治疗随访过程中心脏的泵功能监测、评估。特别是对诊断冠心病的心绞痛症状,对ECG及ICG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检出率及阴性检出率得出动态心排是非常好的诊断冠心病的工具。
(3)急危重病的患者:临床应用无创血流动力监测系统操作简便,检测准确可靠,可重复性好,是早期病情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
(4)外科麻醉及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者:连续同步显示生理数据,根据检测值可对循环功能障碍作出早期诊断和纠正。
(5)急性呼吸困难心脏和肺的原因的区别的患者。
(6)优化有心房和心室起搏器患者的房室间期。
(7)需要对收缩性药物治疗时的监测和指示的患者。
该检查采用无创手段,通过患者血流动力学平衡图判断高血压类型,从而精确选择药物,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初发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自年10月以来已为余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精准的临床治疗依据。(下面图片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师)
1、心输出量型高血压选择用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CCB类
2、外周型高血压:ACEI/ARB、CCB类
3、混合型高血压:联合用药
平板运动试验
是一种让受检者在有一定坡度和转速的活动平板上行走,由平板的转速和坡度决定运动强度,从低剂量开始逐步递增运动负荷,每级运动时间3分钟,直至达到目标心率。分析运动前、中、后的心电图变化以判断试验结果。
是通过分级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率、心电、血压、运动时间、伴随症状、体征等综合临床情况来判断临床意义。其信息量丰富,反映临床情况真实可靠,目前不仅能辅助诊断冠心病,而且还是临床风险/疗效评价的重要无创性检查方法。
心肺运动试验(CPET)
心肺运动试验,不同于一般的单纯观察心电图改变的运动试验,也不同于静态肺功能,是一种客观评价心肺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的无创性检测方法,综合应用呼吸气体实时监测分析技术、电子计算机和活动平板或功率踏车技术,实时检测在不同负荷下机体摄氧量(Vo2)和二氧化碳排出量(Vco2)的动态变化,从而客观、定量、全面地评价心肺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衡量人体呼吸和循环功能水平的心肺功能检查方法之一。
临床应用人群
1、稳定性心绞痛、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PCI后、陈旧性心肌梗死、冠脉搭桥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
2、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
3、外周血管病出现间歇性跛行;
4、有冠心病危险因素(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
临床意义
1.心血管疾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评估;
2.制定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
3.呼吸困难的评估和诊断;
4.药物和康复疗效的评估;
5.运动不耐受疾病的鉴别诊断;
6.术前风险评估;
7.活动前的风险评估(旅游、马拉松比赛前等)。
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
6MWT是一项便于操作、易于耐受、能较好反映患者日常运动状况的运动耐力试验。近年来6分钟行走试验还用于评价心、肺移植后的功能状态。尤其对于肺移植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患者的运动能力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6MWT主要适用于测量中到重度心脏或肺疾病患者对于医疗干预的反应,也可用于评价患者功能状态或预测发病率和死亡率。
临床应用人群
静态肺功能检测
临床应用人群
1、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者--观察肺功能是否有损伤。
2、有吸烟史及长期咳嗽--看小气道功能是否改变。
3、季节性咳喘发作--看是否患有哮喘。
4、慢性支气管炎定期复查--监控病程发展。
5、胸片异常--判断肺功能损害程度。
6、麻醉、外科手术的危险评估,以及术后恢复的预测。
临床意义
可以协助临床诊断﹐判断肺功能障碍的有无﹐以及障碍的性质与程度。是一些肺部疾患的早期诊断手段,可指导临床治疗﹐如支气管哮喘病人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肺功能检查可作为一项重要的疗效判断指标。可用于临床研究,如变态反应疾患的气道过敏性测定研究以及睡眠呼吸生理研究等。胸外科病人手术前肺功能测定,有助于判断手术完全性。在劳动卫生及职业病领域的作用,可以了解工作环境粉尘对肺功能的影响,以及劳动力鉴定。但是,肺功能检查只能显示肺脏生理与病理生理的改变,而不能提示病原性诊断与病变发生的部位,只能显示相当广泛病变的病理生理改变,而不能对轻微的局限性病灶提示功能上的改变。因此不能代替病史﹑体检﹑肺X射线检查﹑化验检查﹐只能在这些重要数据具备的情况下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PWA-脉搏波检测仪
医院心血管一病区于年年底引进PWA-脉搏波检测设备,通过无创手段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评估动脉僵硬度和中心血压、脉管硬度等,进而估算受试者的血管年龄,从而更好的预测心血管疾病。该项检测无创、简便,整个检测过程约3-5分钟,类似平时测量血压的情形。
适宜人群
1、大于35岁的男性和大于40岁的女性;
2、血脂异常者;
3、高血压、糖尿病与肥胖、代谢紊乱综合征患者;
4、有动脉硬化家族史;
5、吸烟、大量饮酒、精神紧张人群;
6、饮食缺少蔬菜水果、高脂饮食人群;
7、腹部肥胖、缺乏运动的人群。
8、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症、心力衰竭等
睡眠呼吸初筛
睡眠障碍的全球患病率为9%~15%,睡眠问题所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轻者感觉易疲劳、白天精力不充沛,可致忙记忆力减退、体重增加等,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呼吸衷竭、认知功能障碍、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医院心血管一病区为方便广大群众做好睡眠监测,已经购置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设备,监测者是否住院均可,可在住院期间监测,也可把设备带回家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该设备具有小巧、佩戴方式简约、多信号融合、采集精准等特点,建议肥胖、长期吸烟饮酒、上气道解剖异常等高危人群及早筛查。
科室-;;
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