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9日上午,医院心脏内科介入团队在张萍副院长、王伟民教授的带领下,连续利用先进的药物球囊技术,成功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患者,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为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的常见治疗方案,但随之而来的支架内再狭窄问题成为了困扰PCI术后患者的重要难题。近日,“老孟”又来到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老孟”4年前因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于前降支植入支架3枚,术后症状明显缓解,2年前“老孟”又出现阵发性胸痛症状,复查造影显示支架内严重狭窄,予以球囊扩张术,术后症状缓解,近期,他再次出现反复胸闷、胸痛症状。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薛亚*为他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示:前降支近中段支架内严重再狭窄,最重处达90%。同一病房的“姚先生”1年前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于右冠植入支架4枚,术后胸痛缓解,近期,胸痛症状再发,缪国斌主任医师为姚先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示,右冠中段支架内再狭窄,最重处达80%。冠心病学组薛亚*、缪国斌、张鸥、周博达、耿雨几位医师仔细反复分析病情,了解到两位患者规律服药,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仍再次出现支架内再狭窄,考虑为血管内皮对支架反应过度,如若行支架植入术效果可能较差,故建议行药物涂层球囊技术。同时向张萍教授、王伟民教授汇报病情,一致认为按照国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药物涂层球囊处理是最适合的办法。经与两位患者家属详细沟通,患者及家属表示同意治疗方案。
11月19日,由薛亚*、缪国斌等医师为两位患者实施手术,首先用普通球囊对病变进行充分预扩张,再用切割球囊对病变进行充分扩张,最后将药物球囊送至病变区域进行充分释放活性药物治疗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消失,血管未见夹层,术中生命体征稳定,治疗效果明显。此次成功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处理冠脉病变,医院介入治疗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往治疗冠状动脉狭窄主要依靠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而支架术后再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仍达5%左右,药物涂层球囊新技术的出现使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药物球囊技术是一种利用导管将涂有药物的球囊置于冠状动脉堵塞处,局部输送药物的新技术,球囊的光滑表面能够避免支架本身的金属架樑可能造成的血管损伤,而且又能保证药物平稳均匀释放和接触,避免很多心脏介入手术的禁忌,药物球囊主要适应症是支架内再狭窄和小血管病变不宜植入支架者。此外,也为高出血风险、或需要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分叉病变不宜植入支架的患者带来福音,进而真正实现了有介入无植入的治疗理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