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年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我们的故事医疗援助工作系列随笔四
TUhjnbcbe - 2021/2/7 5:54:00
早期白癜风治的好吗 http://pf.39.net/bdfyy/zqbdf/170908/5683025.html
编者按

“西藏,是眼睛上天堂、身体下地狱、灵*回故乡的地方。”曾有人这样说。然而对我们的援藏专家而言,西藏只是一个需要他们去发光发热的地方。去年九月初,西安交大一附院首批“组团式”援藏专家普通外科*支部书记、主任医师陈进才、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谢小鲁奔赴西藏阿里地区狮泉河镇,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

牢记使命倾情援藏

狮泉河镇是西藏阿里地区的*治、经济、文化中心,坐落在荒野的戈壁滩上,河畔曾是一片荒凉的红柳滩。悠悠的狮泉河水,犹如一条吉祥的哈达,常年从镇边缓缓流过。这里空气稀薄,含氧量低,干旱少雨,气候恶劣,大风常年不停地刮,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到处是冰天雪地,最低温度可达零下41度,一般生命很难在这里存活,“生命禁区”因此而得名。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却奇迹般地生长着一种名为红柳的灌木,它挺立在河滩、地头、山脚和路旁,矮的两三米,高的四五米,有时一株独立,有时几株并肩,有时成片成林……它们为雪域高原撑起了一片春色,为这片神奇的大地增添了蓬勃生机。医院正是坐落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走过了61个春夏秋冬,61年的风雨兼程,61年的春华秋实。5月30日,医院顺利医院预审。至此,我国最后一家未做等级评审医院,登上了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新台阶。医院61岁生日的特殊贺礼,这是惠及民生的“巨额红利”,更是我们援藏专家近一年来倾心奉献、辛勤耕耘的成果。

尽职尽责率先垂范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陈进才、谢小鲁两位专家进藏时首先要面对的考题。伴随着高原反应,他们不仅肩负着建设西藏的重任,更面对着高原生活的不易。雪域高原,风景瑰丽,但是这里同时也有着全中国最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援藏就是要千方百计的在这里扎根,建设这里。

在最短内的时间内调整好身心状态后,两位专家便开始全心投入到工作中。作为阿里医院之一,医院不仅承担着噶尔县狮泉河镇干部职工体检、保健和在住人口的医疗任务,还承担了流动人口和7个县转来的疑难杂症患者就诊任务。两位专家排除各种困难,坚持“入乡随俗,因势利导,以配合为前提,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原则,进入临床第一线。医院整体情况,尤其是科室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自己完全融入所在科室的工作岗位,结合当地医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能力较差的特点,逐项纠正治疗、操作中的错误和不足,强化无菌观念,讲授普外科、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进展等内容。在藏工作以来,两位专家共接收门诊病人总数余人,住院病人总数余人,治愈病人数近人,急诊抢救人数余人;开展各类手术台数80余台;进行会诊近50次;开展疑难病例讨论15次;开展专题医疗培训讲座、人文讲座12次;开展教学查房56次;结对“师带徒”帮带科室医务人员3人;下乡巡回义诊3次,为名农民工和藏族同胞进行疾病诊治和咨询等,受到当地患者们的一致好评。

以评促建规范管理

年是医院创“二甲”的关键期。作为外科行*主任,陈进才教授结合科室特点,推行实施了“一个目标,两个基本点,五个常规化”的外科科学管理方略,即“以外科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坚持医疗质量和安全两个基本点,狠抓了五个常态化(读书报告常规化、主任医师查房常规化、专题讲座常规化、精简手术常规化,合格病历常规化。”坚持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卫生部"十四项"核心制度为主线,利用晨交班时间,点评医护交班质量;建立"读书报告"制度,要求每一位住院医师(士)就本科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原则进行"三基"训练,以读书报告的形式进行相互学习和强化,同时在结合病人实际给予点评和总结提高,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使专题讲座经常化,使全科的每一位医生都能及时的复习旧知识,汲取新知识,提高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指定专人进行病案质量管理检查,定期进行检查汇报,且记录在案;强调病案书写的及时性和规范性,力争消灭丙级病历,减少乙级病历,使甲级病历达到90%以上,医院发展的等级要求;带领全体医护同仁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学习创新型外科团队,开展了腹腔镜、痔上粘膜环状切除肛垫悬吊固定术(PPH)等结直肠肛门外科新医疗新技术,填补了医院的手术空白,为医院争创“二甲”奠定了基础。

病历既是医疗文书,也是法律文书。病医院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医院质量达标检查的必查项目。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医院成立了“质控科”,负责全院病历检查。作为内科的质控员,谢小鲁教授主要负责病案质量督查,及时发现病历中存在问题,耐心教导改进方法,在保证病历书写规范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全院病历内涵质量。此外作为临床三线,谢小鲁教授还重点针对新病人和心脏病人开展教学查房,为年轻医生分析讲解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条件、治疗原则等,并且详细叙述应该如何记录上级医师的查房,如何书写病案分析;总结出“四个七”的“七步洗手法”,帮助科室护理“手卫生”考核达标;组织开展基础知识考试,加深职工对相关评审条款的理解,医院“创二甲”工作顺利进行。

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藏工作中,两位专家紧紧围绕专科建设、技术攻关等方面积极发挥技术骨干作用,在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升中发挥着“传帮带”作用,带领内外科同仁以教科书内容为基础,采用多种强化方式和方法,积极打造“学习型”团队,全面提升医疗和服务水平。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近一年的援藏工作,充满着艰辛和跋涉,在简陋的手术室里为病人做手术、走过陡峭的山路去义诊、接过百姓表达谢意的哈达……不知不觉中,两位专家已经与西藏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说,虽然肺少吸了几十斤氧,心却多了几十斤责任,得到的却是比氧气更为珍贵的勇气和志气。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何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和以“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阿里精神”,他们在奉献中践行着一名援藏专家的誓言、责任与担当,努力为藏族同胞的健康保驾护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的故事医疗援助工作系列随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