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导读:家庭医生制是世界上一种先进的医疗制度,在发达国家中被日益推广。全世界有60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家庭医生制度,像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这些国家都实行了这项制度。美国与中国最不同的就是家庭医生制度。家庭医生其实就是私人医生,不过家庭医生并不是只为某一个人服务。家庭医生式服务也是中国未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
美国所有的医生都需要上四年大学,然后四年医学院。拿到MD或DO学位后,还有实习。全科和儿科医生是三年,其他的专科有可能到八年。实习的职位是固定的,大部分是*府(通过Medicare)提供,所以每年能行医的人,实际上是被限制的。在美国,传统上,医生大部分都是家庭医生。自己有一个办公室,然后根据病人的情况出诊。但是最近三十年,情况有很大的改变。单人医生的数量减少了30%,越来医院或者组织。amp;amp;amp;amp;lt;imgsrc=amp;amp;amp;quot;
即使患者很清楚自己该看什么专科医生,也必须通此外,过家庭医生转送。否则,医保公司会拒绝付费。
先看病,后付钱
当然,看病的时候,医院已经登记了你的一些重要信息:姓名丶住址丶医保公司名称丶社会保障号码等。先给你看病,而后寄账单给你。住院和急症,都是如此。特别是在急诊情况下,绝对是先急救。美国联邦法律EMTALA规定:不论是哪国国籍丶是否合法居留丶有无能力付钱(regardlessofcitizenship,legalstatus,orabilitytopay),都必须先诊断丶救治。大约三四个星期后,开始陆续收到账单。说“陆续”,是因为账单不止一张。看病的医生自然有账单。化验丶X光丶CT,只要检查了,也都有账单,没有直接给你看病的医生也会给你账单,比如读片的医生。还有“房租”--使用病房或急症室的费用。此外,在医院吃饭,也要算账。加起来,数千甚至数万,是很正常的。有医保的,保险公司会支付大头,自己付小头。福利好的公司,连小头都帮你付了。没有保险的,就得自己掏腰包了。会不会很惨?通常不会,因为还有“潜规则”。
医疗账单可以减免
途径之一,地方*府。美国联邦*府有个提供便民服务的“解答美国”(answers.usa)的官方网站。从中很容易找到“医疗账单帮助”(HelpwithMedicalBills)内容,列有许多机构的介绍和链接。如:各州都有“医疗援助”办公室(StateMedicaidOffice)。“医疗援助”是*府提供的医疗保险,用以帮助付不起医疗费用的人们支付部分或全部的医疗账单。(Medicaidishealthinsurancethathelpspeoplewhocannotaffordmedicalcarepayforsomeoralloftheirmedicalbills。)各州还有专门的儿童医疗保险项目(StateChildrensHealthInsurancePrograms),给儿童医疗保险,直至19岁。
途径之二,慈善机构(Charitableorganizations)。美国人好施乐捐。慈善机构既救急也救穷。他们愿意助人为乐,给无力支付医疗账单的人施以援手。
当然,走上述两条途径,要有一定的资格,那就是低收入,而且银行没有什么存款,比如只有2千美元。
如果不够资格,那就只得忍痛付账了。但是,且慢,还有一条潜规则,非常简洁,医院砍价。医院的账单部门,说,给我50%折扣,我马上付。通常都能成交。折扣幅度约为50%到30%,这也是潜规则。
美国的家庭医生管理机制美国有着长达11年的周密的家庭医生培养制度、严格的准入制度和7年一个周期的全部家庭医生不分年龄、不论背景,重新考试,合格者继续从业、不合格者吊销执业资格的“严酷”淘汰制度。美国的医疗和保险体系,是围绕着社区组织体系,主要治疗发生费用由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和保险供应商支撑。家庭医生是整个美国社会以防为主,围绕着家庭保健组织的医疗和保险体系的核心。家庭医生与有消费能力的个人医疗消费,通过市场经济的原则自由搭配,优胜劣汰,保证了美国基本医疗价格供应相对低廉,以及相对可靠的质量保证。同时个人消费者挂靠稳定服务的家庭医生,要确保了病人健康跟踪的可持续性,美国家庭医生数量占医生的80%以上。因为有家庭医生这个关键的环节,因此美国真正高昂的治疗费发生和转诊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依靠家庭医生的专业顾问水平,避免成为大医疗中心博羿的“弱势人群”。
在美国没有保险的大有人在,这类人是生不起病的,一点小病就可能让他们倾家荡产。这类人要么平时就去小诊所自费看病,要么就是等大病当头病入医院急诊看病。医院不能拒绝病人,医生必须对急诊病人进行抢救,医院的病人可以享受到专业且温暖的照顾。一些确实无法支付医疗费用且无保险的人,医院时都会填写虚假信息,病被治好后,医院,一点问题没有,医院的个人信息是假的,医院是无法追查到的。这边好多的墨西哥非法入境者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在医院急诊顺利接生后,抱着孩子就跑,医院一点办法都没有。
中美医疗行业的不同现象
总体来说,中美医疗行业的最大不同点是:中国的医生是孤*作战,美国的医生是团队合作。
在中国,具备独立行医能力的医生不但有职称之分而且有级别之分,即除了我们所听到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以外,还有乡镇街道卫生院医生、医院医院的医生。我们经常会听到国内的同行们描述这样的现象,本来非常要好的同班医院在职称评审时行同陌人。
此外,医院的各专科人员配备不均,特别是在请会诊手续上的繁锁,加上同行间的竞争,有些医生还会担心自己的患者被同行挖走或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因此,国内医生主动请求相关专科会诊的情况较少,总是设法自己一个人做所有事。这从一个角度来说是好的,说明你很在乎患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对患者所做的诊断正确与否、你的治疗方案是否符合最新诊疗规范没有人知道,我们经常听到同一患者同一病情在不同医生手中的诊断是不一样的。
国内医生有一个现象就是在谈论医疗问题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对患者或同行说,这种病我看了多少年了,一直都是这么处理的。但是这么处理是否正确呢?美国的医生在谈论同一个问题时总是会说,根据某杂志最新发表的文章里提到的对这个问题应该是这么处理。
由于美国医生都受过规范化的培训,因医院工作的美国医生在同一患者同一问题的诊断和处理问题上几乎是相同的。
在美国,医生没有职称和级别之分,只要你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你就是一名主治医师(attendingphysician),且无论你的年资多少。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美国医生是团队工作,大家分工明确,目的也是统一的,那就是患者第一。
在美国,医生是整个社会的资源,医院的专属资源,各专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时共享。比如说,医院都有神经外科、骨科、心内科等,但是在美国无论医院上班,如果有必医院的总机随时联系到各专科医生寻求帮助,不会让你觉得是在孤*作战。在请会诊的问题上,美国的医生会很主动地告诉患者,你这个问题超过了我的知识范围,我要介绍你去看专科医生,听听他们的意见。
中美外科系统的不同现象
来美之前,我在中国是一名骨科主治医生,我要单独负责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所有疾病的危险系数评估,要保证手术过程的无误差,同时还要负责患者术后康复和功能锻炼。记得当时我的老主任说过,如果骨科医生只知道开刀而不知道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的病情管理,那么我们和木匠有什么区别呢?
我于年来美国,在当时号称连续5年世医院骨科进修时发现,这里的患者在每次手术时要面对至少3个专科医生:内科医生、骨科医生和康复科医生。骨科医生只负责手术部分;内科医生负责围手术期的处理,包括术前心血管危险系数的评估,术后除骨科以外所有疾病的临床处理(medicalmanagement)直到患者出院;术后当天就有康复科医生到患者床前对其进行康复指导。
原先我以为只有骨科是这样的,普外科也许会给我多一些机会去真正了解患者,因此我在申请住院医师培训时特地选择了普外科。但我在南加医院当外科住院医生时才发现,原来普外科系统和骨科系统一样,即患者在围手术期间也是由内科医生负责,康复科负责术后几乎所有的康复,当然一些小手术除外。
听美国家庭医生谈中美医疗差距
我是一名美国的家庭医生,在中美行医25年多,今天我以我的经历来谈谈中美医疗有什么不同以及美国的家庭医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家庭医生,美国奥克斯纳(Ochsner)医疗中心主治医师,拥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西医、中医针灸双执照。曾是中国大陆骨科主治医师。
我是一名美国的家庭医生,在中美行医25年多,今天我以我的经历来谈谈中美医疗有什么不同以及美国的家庭医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角色。
中美医疗行业的不同现象总体来说,中美医疗行业的最大不同点是:中国的医生是孤*作战,美国的医生是团队合作。
在中国,具备独立行医能力的医生不但有职称之分而且有级别之分,即除了我们所听到的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以外,还有乡镇街道卫生院医生、医院医院的医生。我们经常会听到国内的同行们描述这样的现象,本来非常要好的同班医院在职称评审时行同陌人。
此外,医院的各专科人员配备不均,特别是在请会诊手续上的繁锁,加上同行间的竞争,有些医生还会担心自己的患者被同行挖走或自己面子上过不去。因此,国内医生主动请求相关专科会诊的情况较少,总是设法自己一个人做所有事。这从一个角度来说是好的,说明你很在乎患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你对患者所做的诊断正确与否、你的治疗方案是否符合最新诊疗规范没有人知道,我们经常听到同一患者同一病情在不同医生手中的诊断是不一样的。
国内医生有一个现象就是在谈论医疗问题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对患者或同行说,这种病我看了多少年了,一直都是这么处理的。但是这么处理是否正确呢?美国的医生在谈论同一个问题时总是会说,根据某杂志最新发表的文章里提到的对这个问题应该是这么处理。
由于美国医生都受过规范化的培训,因医院工作的美国医生在同一患者同一问题的诊断和处理问题上几乎是相同的。
在美国,医生没有职称和级别之分,只要你完成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你就是一名主治医师(attendingphysician),且无论你的年资多少。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美国医生是团队工作,大家分工明确,目的也是统一的,那就是患者第一。
在美国,医生是整个社会的资源,医院的专属资源,各专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随时共享。比如说,医院都有神经外科、骨科、心内科等,但是在美国无论医院上班,如果有必医院的总机随时联系到各专科医生寻求帮助,不会让你觉得是在孤*作战。在请会诊的问题上,美国的医生会很主动地告诉患者,你这个问题超过了我的知识范围,我要介绍你去看专科医生,听听他们的意见。
中美外科系统的不同现象
来美之前,我在中国是一名骨科主治医生,我要单独负责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所有疾病的危险系数评估,要保证手术过程的无误差,同时还要负责患者术后康复和功能锻炼。记得当时我的老主任说过,如果骨科医生只知道开刀而不知道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的病情管理,那么我们和木匠有什么区别呢?
我于年来美国,在当时号称连续5年世医院骨科进修时发现,这里的患者在每次手术时要面对至少3个专科医生:内科医生、骨科医生和康复科医生。骨科医生只负责手术部分;内科医生负责围手术期的处理,包括术前心血管危险系数的评估,术后除骨科以外所有疾病的临床处理(medicalmanagement)直到患者出院;术后当天就有康复科医生到患者床前对其进行康复指导。
原先我以为只有骨科是这样的,普外科也许会给我多一些机会去真正了解患者,因此我在申请住院医师培训时特地选择了普外科。但我在南加医院当外科住院医生时才发现,原来普外科系统和骨科系统一样,即患者在围手术期间也是由内科医生负责,康复科负责术后几乎所有的康复,当然一些小手术除外。
我为什么选择了当家庭医生
上面讲过我在国内是一名骨科主治医师,中国五年的医学院教育和十年的医疗工作经历印在了我的骨子里,我也认同我的老主任的观念,就是医生应该是一名多面手而不能是只知道如何开刀。医院进修骨科和之后一年普外科住院医师的经历,我了解到在手术后我无法得知我的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状况。我更想当一名医生全盘地了解我的患者所有情况,而不仅仅只是做个手术。于是,我便开始咨询教授们,美国的医学什么专业可以让我知道患者的所有病情并做到跟踪治疗随访,我得到的答案是:家庭医学科和妇产科。由于我对妇产科没有任何经验,所以在详细了解家庭医学科后,我选择要当一名家庭医生,进入家庭医学专科的住院医师培训。因为我已经有过一年的外科培训,我的专科培训主任(programdirector)同意我在家庭专科培训期间免去外科专业的培训,所以我比同年一起进入培训的医生早几个月毕业。
美国的家庭医生
美国的家庭医生与其他专科在专业上的不同之处是,家庭医生要求看病时强调医疗的整体性、连续性和预防性,强调人文医学,注重医患关系的培养,提倡综合治疗和看护每个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可能出现的医疗状况。不同于其他主诊医生团体(内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家庭医生的患者没有年龄限制,例如我的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个月不到,年龄最大的岁。
根据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AHRQ)报告显示截至年全美执照医生共人,其中不到三分之一的医生从事主诊医生的工作。不同于其他主诊医生团体(内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家庭医生是美国医疗领域中唯一一个专业专门培训医生成为患者的主诊医生的,因此家庭医生的亚专业不多。美国家庭医生的亚专业有青少年医学专业、老年医学专业、姑息缓和医学与临终关怀医学专业、疼痛医学专业、睡眠医学专业和运动医学专业。
家庭医生可以选择独立在门诊部、医院的住院部工作,也有家庭医生选择三个科室都做,比如说我自己。但是绝大部分的家庭医生比较喜欢选择单一的门诊工作。
根据AHRQ报告显示,年美国有直接诊治患者的家庭医生个。据美国家庭医师协会(AAFP)统计,现今注册成AAFP会员的医生和学生人数是人。AAFP显示,美国每年所有的门诊量中,约每四个患者中有一个患者是到家庭医生诊所看的,在年美国家庭医生的门诊量是2.14亿人次。年《美国家庭医生》(Americanfamilyphysician)杂志第8期一篇报道指出,家庭医生看到的病种和病例比其他专科医生要多很多。文中提到腰疼这一常见的症状在美国家庭医生治疗的病例比任何专科的医生都要多很多,而一个家庭医生所看的腰疼的病例与一个骨科医生和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看的病例的总和差不多。
家庭医生与各专科医生的关系是紧密合作的。在慢性病治疗上,家庭医生协调各专科医生管理患者。在当今美国医疗系统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家庭(patient-centeredmedicalhome)当中,家庭医生是这个中心的掌舵人。家庭医生负责患者的诊断治疗、分流转诊和会诊,撰写综合转会诊报告,同患者探讨诊疗计划,定期随访,并在没有疾病时负责按不同年龄需要进行预防教育和健康普查等工作。家庭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只有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才可以让疾病的治疗计划得以连续性的进行。
美国人喜欢刨根问底,以前当美国人问我从事什么职业时,我就只简单地告诉他们我是医生。可是每次他们总是要多问一句,“你是什么专业的医生?”当我回答是家庭医生的时候,他们总是竖起大拇指说,“谢谢,我们需要你这样的医生!”所以现在每当有人问我是从事什么工作时,我都会很自然地说我是家庭医生。
在美国人心目中,家庭医生是他们的医学顾问和健康的守护神。我感到最自豪的就是当你问任何一个美国人你的医生是谁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说出他们家庭医生的名字。
我现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地区独自运营着一家家庭医生诊所,管理着近例患者的健康档案。我为自己是一名美国家庭医生而自豪。
讲过我们国内是一名骨科主治医师,中国五年的医学院教育和十年的医疗工作经历印在了他的骨子里,也认同他的老主任的观念,就是医生应该是一名多面手而不能是只知道如何开刀。医院进修骨科和之后一年普外科住院医师的经历,了解到在手术后我无法得知我的患者出院后的健康状况。更想当一名医生全盘地了解我的患者所有情况,而不仅仅只是做个手术。于是,我便开始咨询教授们,美国的医学什么专业可以让我知道患者的所有病情并做到跟踪治疗随访,我得到的答案是:家庭医学科和妇产科。由于我对妇产科没有任何经验,所以在详细了解家庭医学科后,我选择要当一名家庭医生,进入家庭医学专科的住院医师培训。因为我已经有过一年的外科培训,我的专科培训主任(programdirector)同意我在家庭专科培训期间免去外科专业的培训,所以我比同年一起进入培训的医生早几个月毕业。
美国的家庭医生
美国的家庭医生与其他专科在专业上的不同之处是,家庭医生要求看病时强调医疗的整体性、连续性和预防性,强调人文医学,注重医患关系的培养,提倡综合治疗和看护每个家庭中任何一个成员可能出现的医疗状况。不同于其他主诊医生团体(内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家庭医生的患者没有年龄限制,例如我的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个月不到,年龄最大的岁。
根据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AHRQ)报告显示截至年全美执照医生共人,其中不到三分之一的医生从事主诊医生的工作。不同于其他主诊医生团体(内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家庭医生是美国医疗领域中唯一一个专业专门培训医生成为患者的主诊医生的,因此家庭医生的亚专业不多。美国家庭医生的亚专业有青少年医学专业、老年医学专业、姑息缓和医学与临终关怀医学专业、疼痛医学专业、睡眠医学专业和运动医学专业。
家庭医生可以选择独立在门诊部、医院的住院部工作,也有家庭医生选择三个科室都做,比如说我自己。但是绝大部分的家庭医生比较喜欢选择单一的门诊工作。
根据AHRQ报告显示,年美国有直接诊治患者的家庭医生个。据美国家庭医师协会(AAFP)统计,现今注册成AAFP会员的医生和学生人数是人。AAFP显示,美国每年所有的门诊量中,约每四个患者中有一个患者是到家庭医生诊所看的,在年美国家庭医生的门诊量是2.14亿人次。年《美国家庭医生》(Americanfamilyphysician)杂志第8期一篇报道指出,家庭医生看到的病种和病例比其他专科医生要多很多。文中提到腰疼这一常见的症状在美国家庭医生治疗的病例比任何专科的医生都要多很多,而一个家庭医生所看的腰疼的病例与一个骨科医生和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看的病例的总和差不多。
家庭医生与各专科医生的关系是紧密合作的。在慢性病治疗上,家庭医生协调各专科医生管理患者。在当今美国医疗系统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家庭(patient-centeredmedicalhome)当中,家庭医生是这个中心的掌舵人。家庭医生负责患者的诊断治疗、分流转诊和会诊,撰写综合转会诊报告,同患者探讨诊疗计划,定期随访,并在没有疾病时负责按不同年龄需要进行预防教育和健康普查等工作。家庭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只有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才可以让疾病的治疗计划得以连续性的进行。
在美国人心目中,家庭医生是他们的医学顾问和健康的守护神。我感到最自豪的就是当你问任何一个美国人你的医生是谁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说出他们家庭医生的名字。
中央深改组会议近日通过《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重点在签约服务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技术支撑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目前,我国家庭医生数量有限,签约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的家庭医生是什么样?医院吗?他们能不能上门看病?签约服务能给居民带来哪些好处?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策
我国明确规定,全科医生通过契约服务方式为居民服务,并按服务人数收费,也可以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按规定收费。
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要与居民签订一定期限的服务协议,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服务责任落实到全科医生个人。参保人员可在本县(市、区)医保定点服务机构或全科医生范围内自主选择签约医生,期满后可续约或另选签约医生。”“逐步将每名全科医生的签约服务人数控制在人左右,其中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要有一定比例。”
在收费方面,“按签约服务人数收取服务费。全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个人分担,具体标准和保障范围由各地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签约人群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在充分考虑居民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可对不同人群实行不同的服务费标准。”“全科医生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也可向非签约居民提供门诊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等服务费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分享到朋友圈”,和您的朋友一起分享。
北京要实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