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是一种简单又古老的抗栓药物,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尽管其使用历史悠久,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及误区。
哪些患者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进行一级预防?
年龄40~70岁的成人,初始风险评估时ASCVD的10年预期风险≥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有≥3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以改变(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
哪些人群不宜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一级预防?
(1)年龄70岁或40岁的人群:目前证据尚不足以作出一级预防推荐,需进行个体化评估。
(2)ASCVD中低危患者。
(3)高出血风险人群: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其他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年龄70岁,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为什么要建议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不断进展且累及全身动脉血管的疾病,随着年龄增大其风险明显增加。
血栓形成是造成急性心脑血管病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且其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高危患者应长期坚持用药,二级预防人群通常需要终生抗栓治疗。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小剂量阿司匹林(50~mg/d)的疗效和安全性最佳。超过上述剂量后,随剂量增加,其抗血小板作用并未完全增加,但不良反应反而增加,而剂量过小时,疗效不确定。
哪些高血压患者应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高血压伴糖尿病、慢性肾病、50~69岁心血管风险者(10年心血管总风险≥10%或高血压合并3项及以上其他危险因素)可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mg/d)进行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应该早上吃还是晚上吃?
阿司匹林用于血栓性疾病预防和治疗,通常每日服用1次。至于早上还是晚上服用,目前尚无定论,重要的是长期坚持服用。
研究发现,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为6:00~12:00,清晨血小板更活跃,肠溶或缓释阿司匹林口服后需3~4小时达到血药高峰,如每天上午服药不能对事件高发时段提供最佳保护,而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好地抑制清晨血小板功能。
但没有随机对照研究证实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更多减少心血管事件,并且阿司匹林一旦生效,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持续性的,不必过分强调固定某一时辰服药。
阿司匹林应该饭前吃还是饭后吃?
临床常用阿司匹林为肠溶或肠溶缓释剂型,外层有耐酸包衣,保护其通过胃内酸性环境不被溶解,到达小肠碱性环境后缓慢释放吸收,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空腹状态下,胃内pH值为1~2,是一个强酸环境,而十二指肠内的pH值7,肠溶剂型的阿司匹林在此环境下方能崩解,不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与损伤。
因此,肠溶剂型的阿司匹林应在餐前空腹服用。阿司匹林平片需要在饭后服用以降低不良反应并提高耐受性。
漏服阿司匹林怎么办?
单次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已足以抑制体内现存血小板活性,同时体内每天约有10%~15%的新生血小板,故需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以保证新生血小板功能受到抑制。
因此,偶尔一次漏用阿司匹林,体内仅15%的血小板具有活性,对抗栓作用影响不大;然而,若连续漏服将会导致血栓风险增加。
所以,偶尔漏用一次阿司匹林不会影响其疗效,尽量在下一次服药时间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即可,而不需要在下一次服药加倍剂量,过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会增加。
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有哪些?
(1)胃肠道损伤: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损伤,长期应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及胃出血,但引起出血导致休克者少见,长期大便潜血阳性可致贫血。随着预防性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增加,有效减少了上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下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相对增加。
(2)出血:包括皮肤紫癜、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
(3)过敏:特征表现为支气管痉挛、急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鼻炎,过敏严重者甚至出现休克,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会诱发哮喘。
(4)肾损伤:与阿司匹林剂量过大有关,可发生药物性肾病。
喝酒对阿司匹林有影响吗?
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需叮嘱"喝酒不吃药、吃药不喝酒"。
第一,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是损伤胃黏膜,而酒精同样可以伤胃,喝完酒后再吃阿司匹林会显著增加胃黏膜损害的风险,甚至可能诱发消化道出血。
第二,阿司匹林和酒精都会对肝脏产生不利影响,喝酒后再服用阿司匹林会增加肝脏损害的风险。
第三,喝酒后酒精被吸收入体内,酒精的分解代谢需要一种酶--乙醇脱氢酶。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这种酶的活性,减慢酒精代谢,使得身体内酒精蓄积,因而同时喝酒并服用阿司匹林会加重醉酒症状,更容易发生酒精中*。
阿司匹林剂型如何选?
非肠溶剂型(平片或泡腾片):在胃内即溶解,吸收快,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适用于急性期首剂负荷,或者作为解热镇痛药物短期使用。
肠溶剂型:由于不在胃内酸性环境溶解,可降低对胃的直接刺激作用,但起效较平片慢。
肠溶缓释剂型:肠道内缓慢释放、缓慢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胃肠刺激,血药浓度更趋平稳,可进一步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
刘艳主任简介: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主任医师,中国营养医师学会注册营养师,天医院营养科主任,擅长临床营养,医学营养减重,健康管理及内科内分泌疾病诊断与治疗。
详细内容敬请收听3月1日(周一)生活广播10:30-11:00播出的《养生堂》节目,直播间热线播出频率FM91.1AM
来源:中卫护研院作者:刘珍英/医院(转载已获授权)
导语:自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启动以来,各医院高度重视,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各项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也在不断创新和优化。医院心内二病区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心内科专科疾病特点,重视患者住院期间的全过程管理,打造37度的“一科一品”服务措施。现总结分享如下:树立三心服务理念:珍惜患者的每一次到来!提供放心、舒心、暖心服务!一、入院时-六步曲第一步:责任护士主动迎接,为患者安置床位,消除患者陌生感;第二步: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医护联合第一次查房,建立患者安全感;第三步:为患者倒一杯温开水,拉近距离,让患者感受到亲近感;第四步:介绍环境,交代注意事项,排除患者焦虑感;第五步:专业评估,全面了解患者身心,建立患者信任感;第六步:主动服务,解决问题,促进患者舒适感。二、住院期间-三个重视重视“安静病房”的创建,提倡主动服务病区内的各项治疗主要集中在每日上午,为了减少铃声呼叫,做好主动服务,责任护士上午会巡视在各个病房,参与危重患者的医护一体查房,为患者进行各项治疗,适时进行健康宣教等。下午进行各类护理文书的审核和书写(抢救患者除外)。重视患者的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树立“未病先防”的健康观念住院期间是患者能够接受健康宣教的最佳时机。心血管系统疾病和患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通过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宣教,有利于让患者树立由“生病后治病”,到“未病先防病”的健康观念,改变患者“重治轻防”的错误理念,促进患者健康生活方式的重建;1、科室每月4次“科普课堂”,每周五下午五点准时开课,每月“科普课堂”的内容列表会提前在病区公示。科普后会有现场交流咨询时间,患者可对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