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年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ldquo她待我就像女儿一样hel
TUhjnbcbe - 2021/4/22 22:25:00

虽然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风霜,但难掩她的平实优雅。她总是敏锐而思,和善待人。她出生在江南,14岁时,疾病夺去其母亲的生命,但也让从医救人的梦想在她心中生根、发芽。作为我国心脏康复医学的开拓者之一,她的生命因为喜爱的事业而笃定坚定、丰盈鲜明,也因大爱奉献而延续……

这段话所描述的正是我国心脏康复领域的拓荒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主任医师、医院资深主任孙家珍。

近日,医院举行孙家珍主任追思会,含泪挥别孙家珍主任,缅怀她高尚的医德风范、献身医学研究的无私精神,追忆她对我国心脏康复领域工作做出的巨大贡献。

▲孙家珍追思会现场

▲医院领导班子为孙家珍献花追思

追思会上,孙家珍的家人、患者、医院领导、同事、同行纷纷发言,缅怀这位仁心仁术的好医生。

“愿医院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

孙家珍丈夫*思贤:

感谢大家对家珍的厚爱,得到患者、医院领导、同事、同行的认可,就是对她最大的嘉奖,是她人生最珍贵的收获。医疗、教学、杂志编辑工作是集体事业,团队成员缺一不可,我衷心祝愿年轻一代的医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你们是省医和心研所的希望和未来。

▲孙家珍丈夫*思贤在追思会上发言

与患者共同战胜病魔结下一辈子医患情

70岁病友琼婆婆:

54年前,琼婆婆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参加重体力劳动,却不知自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农村不到一年就倒下了。被紧急送到医院救治,从此与孙家珍主任结下了近50年的医患情结。

“认识她的时候我16岁,现在已经70岁了。年,我做了心脏手术,术中出现突发情况,孙主任给我做了20多次心脏复跳,才保住我的性命。之后的几十年,我一直请孙主任给我看病,遇到不舒服就会给她打电话,天气一变,她也会提醒我要多穿衣服,不要着凉……是她高明的医术、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能坚持到现在。”

说到情深处,琼婆婆一度哽咽……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病友琼婆婆在追思会上发言

“她是让后辈景仰的领路人”

医院院长余学清:

孙家珍主任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热爱的医学事业,在同龄人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的退休岁月,她依然医院心研所杂志工作。在生命最后治病休养的日子里,她依然手捧杂志认真改稿,更是毫不犹豫立下遗嘱,无偿捐献全身器官用于医学研究,充分体现了她对医学事业至死不渝的热爱!“孙家珍主任既是省医人的楷模,也是所有医务人员的好榜样!”

▲余学清在追思会上发言

医院*委书记耿庆山:

省医人很需要一种精神的传承,这个精神是什么?就是我们的院训——大医厚德,精博至善,这种精神在孙家珍主任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她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广大病患者,奉献给省医,奉献给社会,也奉献给了全人类的医学事业。悬壶为济世,执杏图报春,医学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医生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职业,在今后的岁月里,希望有更多个孙家珍主任涌现出来,并让这种大医精神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耿庆山在追思会上发言

医院心内科主任陈纪言:

孙家珍对病人和蔼可亲、救人无数,对同事关心爱护、团结大家,对学生因材施教,对工作精益求精。当医生要做到老学到老,孙家珍主任80岁高龄,参与学术会议时依然认真做笔记。作为学者,她严谨治学一丝不苟,作为杂志编辑,她对文章精心修改,作为学科带头人,她为人正直。没有华丽词句,孙家珍所做的正是在平凡中彰显伟大。她用一生时间以身作则践行希波克拉底宣言!

▲陈纪言在追思会上发言

医院心研所所长陈寄梅:

在最后的住院日子里,孙家珍主任一直牵挂杂志社工作,我总看到她抱着医院走廊上,会反复跟作者沟通。她高山仰止,与世无争,不为名不为利,默默无闻。“她从来不抱怨,很怕麻烦到别人,我们去探望她,她总是让我们快点回去工作。她就是这样一位安安静静做好自己工作的好老师,对于学生的需求,总是有求必应。能够当她的学生,向她学习,是我人生中幸福的事情,我们会永远怀念她。”

▲陈寄梅在追思会上发言

▲医院终身主任罗征祥在追思会上发言

▲医院副院长吴书林在追思会上发言

▲追思会现场

千锤百炼悬壶杏林

年,孙家珍刚到医院工作,逐梦的脚步从这里开启。到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呼吸科各科轮转,每天的生活就是宿舍、饭堂、病房、图书馆“四点一线”,异常繁忙而又紧张。每次查房主任都会从总住院医师到住院医师,逐一地仔细询问他们对病人病情的了解、治疗方案的见地等,对每一位年轻医生都是一次考验。在这样的环境中,孙家珍努力学习、成长,逐梦杏林的脚步一刻都没有停。

▲年,孙家珍在病区查房

当住院医师后不久,孙家珍遇见一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小李。小李病情很危重,医院,孙家珍是她的主管医生。外科医生给小李做了二尖瓣置换手术,术后病人出现房颤、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当时孙家珍正在外地出差,不放心自己的这位病人,出差途中赶回来紧急给小李进行溶栓手术,保住患者性命。还有一名病人阿琼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洛氏五联症,接受外科手术后生命垂危,孙家珍为她实施了25次电击抢救,终于将她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

很多患者跟随孙家珍长达半个世纪随访、看病,不仅是她的病人,还成了她的患难朋友。千锤百炼的钢最硬,风吹雪打的松最挺,经历风霜、饱受锤炼,孙家珍济世杏林满园芬芳。

▲年,孙家珍为患者作健康教育科普

建心脏康复病区创全国先河

上个世纪70年代,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心血管病技术水平获突飞猛进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研究所的7人小组赴阿根廷学成归来,带回国外先进知识。当时的学科带头人禤湘耀教授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大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发展康复医学,以促进学科走得更远更高。在当时的中国,心脏康复学科几乎处于空白,心脏康复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已迫在眉睫。

年左右,禤湘耀教授有意把心脏康复专业建设交给孙家珍。收集国内外有关心脏康复专业的文献、资料等工作,禤湘耀教授交予孙家珍,让其学习研究。年,WHO心脏康复代表团来华访问,孙家珍参加接待。随后,孙家珍被心研所委派到外语学院学习半年外语。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组办全球康复学习班,孙家珍成为中国唯一代表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学习。年,在禤湘耀和罗征祥关心下,当时已是心研所副所长的孙家珍又获WHO医院进修学习心脏康复专科知识。采得百花酿成蜜,年,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脏康复病区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首个拥有心脏康复专业人员队伍的心脏康复病区,开辟全国先河。

▲孙家珍到卫生院教学

▲孙家珍在卫生院查资料

坚守初心矢志前行

康复医学领域为逐梦者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灿烂的星空,纵然困难重重也阻挡不了攀登者的脚步。

科室建立之初,一穷二白。

没有经费,孙家珍自己掏腰包买了科室第一台单车、第一台电脑、第一台打印机……医院支持和她多方努力下,科室建立起体外反博室,硬件设备逐步齐全。

专业团队最初只有孙家珍一名医生、两名护士,她带着有限的人力开设了心脏康复的专科门诊,到病房做术前术后呼吸训练、教门诊病人学心脏康复训练、培训家属学会CPR……随着她的努力,团队建设慢慢壮大。

▲年,孙家珍与团队在心脏康复区合照

年,广东省心研所建立日间病房方便病人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功能评估是康复医学的核心,孙家珍带领团队围绕核心工作,为每一位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周全评估,施加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法,对治疗效果反复评估,不断调整下一步康复治疗方案。

为更好地治疗患者,孙家珍在自己收入也并不富裕的状态下,总是自掏腰包给换瓣后的贫困冠心病患者买华法林等药物,甚至把药品邮寄到患者家。

经过她的努力,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脏康复学科成为国内最早开展AMI早期康复、冠心病二期康复及心外科围手术期康复工作的机构之一。孙家珍成为我国心脏康复专业的创始人之一。

▲孙家珍与团队在广东心血管研究所外合照

薪火相传玉汝于成

年,孙家珍将医院心脏康复专业的接力棒交给主任医师郭兰。

暑去寒来18年,医院心研所康复医学不忘初心,将学科建设发扬光大。他们让众多的危重心血管病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回归社会,恢复有质量的生活;他们走进中学、大学、社区,普及CPR培训,提高全民健康急救能力;他们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学科发展;他们在国家大健康战略中始终把握心血管医学发展正确方向,依托大型医疗机构,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心脏康复与预防一体化发展,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并有中国特色的心脏预防、康复和慢病防控的模式和道路上不断前行。

▲年4月,孙家珍在病区查房

草木含悲,苍天流泪,如今孙家珍主任已与我们天人永隔。她的一生,都在逐梦,即使退休后的岁月,还在为研究所的学术发展默默奉献。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念念不忘的是“心研所发展不能退”。即使生命已经画上句号,仍然用自己的躯体继续无言地为社会作出最后奉献。她用生命诠释了“我爱您,心研所”,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医生最伟大的人格!

采写|林晴

编辑|Rena责编|黎晓心

部分摄影|小覃

通讯员|张蓝溪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欢迎分享此文,

让更多人了解广东医生

祝福孙家珍主任在天堂一切安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她待我就像女儿一样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