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专业技术一级,主任医师、教授...
编者按:
东北心血管病论坛即将在沈阳拉开帷幕,会议召开前,医学网有幸采访大会主席韩雅玲院士。今年的NCF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通过专家讲座、手术转播演示、论文交流、病例报告和卫星会等方式,全面展现心血管领域的新进展与新成果。大会共设立71个专场,将结合行业热点设定冠心病诊治、心律失常诊治、结构性心脏病诊治、血栓防治、心力衰竭和高血压诊治、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预防/康复、超声影像研究、心血管护理等专题论坛。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提前了解大会精彩内容……
Q
医学网:韩院士您好!感谢您接受医学网专访!东北心血管病论坛将于6月8-10日在沈阳召开,每年东北会都为广大医生带来不同的学术饕餮盛宴。作为大会主席,能否请您谈谈今年会议有哪些亮点值得期待?会议对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心血管病学科发展具有怎样的推动作用?
韩雅玲院士:NCF在22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积极与国内外同道合作、交流,以提高为引领,以普及为目标,内容涵盖了复杂冠心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诊治、结构性心脏病、抗血栓治疗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康复学术技术的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NCF每年的会议内容以及举办形式都非常精彩,今年将继续与Circulation、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等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合作,邀请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通过专家讲座、手术转播演示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现心血管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与新趋势。会议内容方面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中美高峰论坛:邀请美国Circulation杂志主编JosephA.Hill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GreggStone教授,以及张运院士、宁光院士和韩雅玲院士等中美两国心血管领域著名专家,交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的新成就,相信会给大家带来很多新的观点,也为加强中美联系提供了很好的机会;(2)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大讲堂(沈阳站):这是今年4月6日启动后,继广州、北京、汶川后的第四次培训活动,将给全科医师带来最需要和最实用的诊疗技术规范知识,切实提升全科医师对于常见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和急救水平;(3)“实战王”杯病例大赛:以病例报告和讨论交流为主要形式,助力提高青年医师自身能力与技术、帮助中青年医师规范PCI流程、改善患者预后;(4)《全*心血管介入质控委员会》年度会议:将召集全*心血管介入专家集聚一堂,分享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先心病介入三大介入治疗技术的年度开展情况,切磋新技艺和交流新理念;(5)东北危重心血管病论坛:与中华心血管病分会心血管急重症学组联合举办,邀请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带头人围绕常见心血管急危重症诊断、治疗、急救的热点问题进行传道、授业、解惑;(6)新书、新共识和新的学术活动的发布/启动会:《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旨在指导基层医务工作者合理使用药物的作用,解决临床治疗用药的疑难问题,提高医生合理使用药物的能力和水平;《PCI围术期非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将有助于在冠心病患者PCI围术期正确、合理、规范地使用抗凝药物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韩雅玲院士启动并推进的“冠心病与抗栓临床研究创新协作网络(CardiaCare)”将团结各方力量,整合学术资源,以开放、务实的态度促进所有成员单位抗栓治疗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韩雅玲院士和荆全民教授共同启动的“*友CTO介入创新协作组”,将有助于促进所有成员单位CTO介入治疗临床、教学与学术能力的共同提高。
Q
医学网:欧洲心脏病协会在年会期间重磅推出两项临床指南,令人欣喜的是,两部指南均引用了来自中国的高质量原创临床研究。能否请您就此做一简要介绍?并请分享一下如何成功开展临床研究的心得体会?
韩雅玲院士:在年ESC年会发布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和《DAPT指南》中,引用了由我们牵头、医院共同完成的BRIGHT研究和I-LOVE-IT2研究,这对我们团队是非常大的鼓舞,同时也是国际学术界对来自中国的心血管临床研究的肯定。尽管我国临床研究起步晚、整体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仍十分明显,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临床研究的投入,更多的企业也将临床研究的资源投向中国,我国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的条件和临床研究管理的质量已得到显著改善。中国学者不仅参与了国际研究,并已在部分研究中起主导作用。
??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需注意如下原则:①选对题目:要将重要的、未解决的临床问题作为选题依据,开展大规模RCT之前最好有大样本注册研究和/或小样本RCT预试验初步证实新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②制定正确的研究假设:试验前应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预设研究目的、研究终点和亚组分析,以及详细的统计分析计划;③慎选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主要终点:试验结果要具有临床意义,并且要准确预估事件发生率,避免过低估算样本量;④准确定义研究对象:要深入思考新的治疗方案可能使哪些患者获益,并需要谨慎定义每一条入选和排除标准;⑤优化研究质量:纳入临床研究经验丰富的中心,最好实施盲法以避免方案偏离,保证高随访率,聘请独立的研究监察机构、临床事件核查委员会及核心实验室,注重病例报告表和数据库质量,培养或聘请高素质统计团队,研究预算要合理且充足;⑥研究的领导者(主席、主要研究者和学术委员会)要高度负责,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中,与入选中心密切联系,确保按研究流程入选和随访。相信通过我们脚踏实地、坚定执着的不懈努力与创新合作,未来中国心血管领域必将涌现出一批高品质的临床医学研究成果,不断破解我们在临床防治中面临的难题,早日迎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的拐点,使心血管临床医学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好声音”更加高昂洪亮。
Q
医学网: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CCCP)会长,在过去的年中,能否请您对分会取得的成绩做一总结?对于分会未来工作开展,有哪些计划?
韩雅玲院士:首先,年4月CCCP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了中国心血管内科医师年会,完成了CCCP专业/工作委员会(三级机构,亦称为学组)的换届工作,并新成立了三个专业委员会,分别为肿瘤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代谢性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肺血管专业委员会,目前CCCP共有20个专业/工作委员会、位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工作/专业委员会的完善有力促进了CCCP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广。年CCCP还主办了多场有影响力的学术活动,包括6月在沈阳主办的“第21届东北心血管病论坛”,参会代表余人;11月在郑州举办的“CCCP第六届中国基层心血管病大会”,近名代表参加会议,为基层心血管医师提供了互动交流平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CCCP联合主办、由我担任主席的“第2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于10月12-15日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医师协会张雁灵会长莅临会议开幕式并做精彩致辞。清华大学施一公院士和我做主旨演讲。大会设学术讲座场,来自35个国家的余位国外专家莅临,参会代表人,会议期间9.2万人在线观看,是中国心血管病学界首次线下规模超过2万人的学术会议。ACC、AHA、ESC国际三大著名心血管学术组织的现任主席以及JACC、Circulation、NatureReviewCardiology等国际顶级著名心血管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均在会上做了重要讲座。
??年CCCP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介入学组及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专家编写了《慢性稳定冠心病治疗指南》、《急性冠脉综合征特殊人群抗血小板治疗的中国专家建议》(已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专家共识》(已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和《PCI围术期非口服抗凝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已被《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接收待发表);指南与共识学组聂绍平主任组织CCCP28位专家撰写的《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已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
??在注重开展学术活动和规范临床实践的基础上,CCCP还特别重视开展医疗公益活动,服务基层百姓。为响应国家“健康中国”和“精准扶贫”的号召,年7月7-15日由我、王祖禄总干事、朱鲜阳常委等12名委员组成了“CCCP分队”赴西藏米林县参加了“同心.共铸中国心”医疗援藏大型公益活动,为当地群众送医送药、免费义诊,慰问贫困家庭,并成功抢救心跳停止患者1名,获红十字基金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CCCP积极参加了中国医师协会开展的“健康中国基层行”百市千县精准健康扶贫行动。目前CCCP委员单位已在黑龙江、山东、河北、云南、广西等10个省的14家医院开展了“健康中国基层行”行动,部分解决了当地百姓看病难、贵、远的问题。
??在年9月29日世界心脏日之际,CCCP常委及委员们积极响应分会号召,以“健康心脏,美好生活”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健康讲座、科普宣教活动30余场,免费义诊余人次、测血压、血脂、血糖余人次,在各地获得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助力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响应*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师培养以及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国医师协会和CCCP
??年牵头开展了“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简称“全心提升项目”),该项目已于年4月6日正式启动,已在广州、北京及汶川开展了5场培训,今年还将在沈阳、上海、兰州、乌鲁木齐、哈尔滨、重庆等地举办多场全科医师培训,并将编写培训教程及网上课件,供全科医生及师资学习。“全心提升项目”将有助于提升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能力、有助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民健康守门员”,对织牢基层卫生网底、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CCCP作为“中国心血管内科医师之家”,将继续秉承总会“自律、维权、服务、协调、监督、管理”十二字方针,致力于贯彻“团结、和谐、合作、包容”的精神,营造公平有序的工作环境,团结全国同道共谋事业发展,肩负起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担。要继续把“全民心血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强基层”、“健康大数据”、“移动医疗”等作为“关键词”融入到CCCP各项工作的落实中,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的心血管健康。
Q
医学网:近日,您带领团队走进震后十年的汶川,送去医疗关怀。我们了解到您多次参加“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活动。能否请您介绍此活动有哪些意义?参加“同心·共铸中国心”活动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韩雅玲院士:年4月30日到5月2日,在“五一”劳动节期间,由我带队,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CCCP)来自全国17个省份39医院的50余位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共同参与了中央统战部同心工程“同心.共铸中国心”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大型公益活动。通过在汶川为期三天的活动,我们主要完成了三项工作:①在汶川县共成功举办了4场CCCP“全科医师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系列授课课程和2场“健康大讲堂“,共计讲课13堂。并赠送《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30本,取得了非常好的培训帮带作用。并且在汶川成立了“CCCP阿坝州医疗救助站”,提供后续转诊、网络会诊、医院接诊及后续治疗等服务,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以国内一流的优质医疗技术服务于当地群众。②以我们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为主,医院以及阿坝州地区首例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手术期间,我医院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为当地医生带来了手术报告单、术中记录单,全部的介入手术器械、造影剂等药品,从医生到护士到技术员培训,从器械到药品使用、从理念到实践、从术前准备到术中操作到术后医嘱,每一个细节的讲解,手把手的培训,给当地患者和医务人员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了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介入技术的顺利新开展以及医生的培训到位,我和团队医生在术前查看病人3次,医院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和座谈。为了使更多当地医生得到培训,介入手术还进行了网上现场直播。在我们的支持下,医院得以实现高新临床技术的开展,更好地造福当地百姓,这对医院以及阿坝州医疗医疗卫生届来说,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天。③所有参加义诊的CCCP专家们都深入基层一线,在汶川县耿达卫生院、卧龙镇卫生院和映秀镇卫生院进行了门诊义诊,并派出多支小分队进入农户巡诊,扶贫送药。共为余名患者进行了医疗服务,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此次活动得到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英文版、四川卫视、医师报等媒体的大力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赞誉。国际心血管领域著名学术组织美国心脏学会(ACC)高级医学顾问HenryA.Solomon教授给我发来邮件表示,“你们的善举使我们所有人都感受到作为医务工作者的一份自豪感。”
??参加此次公益活动最大的感触就是当地基层医疗工作者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求程度让我感动。我参加过很多会议,也讲过很多课,但从未见到这么认真的基层医护人员:没有人看手机,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昏昏欲睡,没有人中途退场。你站在台上,发现每一双眼睛随时都与你有交汇。每一个提问都记在笔记本上,逻辑性、系统性和针对性都很强。基层医护人员求知若渴的精神令人感动。我们要高举公益大旗,履行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济贫助弱”的使命,今后会在基层地区安排更多CCCP“全科医师心血管病防治能力提升项目”的系列课程,帮助培训基层医护工作者最迫切需要的医疗技术和知识,助力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落实*的十九大及十三届*府工作报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宗旨,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疗扶贫”贡献更多力量。
Q
医学网:您从事冠心病抗血栓研究已有十多年经验,在国家科技部“十三五”研究项目中您不仅注重了对抗血栓和缺血新技术的创新,还注重了对抗出血并发症新技术和新策略的研究,能否介绍一下研究进展中的亮点?
韩雅玲院士:在我院牵头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YFC)的系列研究计划中,有一项OPT-PEACE研究(NCT),其主要内容是针对稳定性冠心病或GRACE评分<分的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置入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指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过程中胃肠道出血的精准防治。本课题是一项医生发起的研究,其最大的创新是在全球首次将我国自主研发的胶囊内镜磁控机器人技术(上海安翰医疗自主研发)作为胃肠道出血的早期无创性精准检测手段,比较服用DAPT6个月之后,三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单用氯吡格雷、单用阿司匹林、继续用DAPT)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的挑战和难度主要有三个:(一)是所有参加研究单位的心血管与消化科专家及企业都需要进行深度、密切的跨界协作,我担任主要研究负责人,医院消化科李兆申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Stone教授以及医院王效增主任医师担任Co-PI;(二)是将磁控胶囊内镜机器人技术这种崭新的方法首次引入心内科DAPT领域,心内科医生对其陌生,甚至对其必要性和临床价值的认识程度不高,需要不断增进了解、强化培训,以便达到心内科及消化科都对胶囊内镜精准指导DAPT这一技术产生高度的共识;三是研究设计和操作流程相对复杂,这项研究要求受试者1年内完成3次胶囊内镜检查,每两个月化验血常规及便潜血,6个月后才服用随机药品,期间跟踪缺血和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等等。与之前同类研究相比,这项研究对受试者的依从性要求更高、管理难度更大。为了确保这项原创性研究的严谨性和患者的安全性,我们计划对大约例患者进行胶囊内镜筛选,对筛选成功的大约例患者给予6个月DAPT,结束后再进行第二次胶囊内镜检测,对其中符合条件的例患者纳入随机,其后的6个月中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最终在12个月时还要进行第三次胶囊内镜检测,以便精确比较三种抗血小板方案的优劣。为加强受试者管理,我们改良了清肠方案,注意住院期间与受试者的沟通,与每位受试者及其亲属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