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年会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痛心一周之内,3位高校教授早逝人生5
TUhjnbcbe - 2021/5/7 2:05:00

3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介绍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十四五”中医药事业究竟怎么干?这场国新办发布会干货满满!

“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覆盖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等各个方面,同时涵盖了国家、省、地市、县各个层级。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已经启动实医院、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等有关项目。可谓是规模宏大。

吃出真健康,就选同万堂,

同万堂——您的健康食养服务商。

服务--

《中医药发布会》亮点如下:

1、加强中医药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守住中医药传承的根脉。

加快《中华医藏》编纂出版项目的实施,推进中医药古籍文献的调查、保护和研究工作,建设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书馆,强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传承和老药工技术、技艺的传承研究。

2、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在中医理论、中药资源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病以及妇科、皮肤、免疫等优势病种和针灸及其他非药物疗法等特色疗法,建设10-20个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建设30个左右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3、加强中医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

组织遴选一批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多学科交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队伍。

4、加强中医药高端学术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基础学科、优势学科、前沿学科的人才培养。

加快培养和集聚能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人物和创新团队。鼓励中医药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为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5、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中医药服务新高地。

启动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省域、市域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建设优医院,做强一批中医优势科室,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6、建设基地队伍,医院应急能力。

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等建设。打造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医院应急与救治能力。7、加强中医馆建设,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

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并加强内涵建设。在中医馆提供中医治未病、医疗和康复服务,推广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和适宜技术。还要选择中西医能力都较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西医临床协作。

8、创新医疗模式,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

一方面,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形成“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诊疗模式。将中医优势与西医优势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为攻克癌症等重大疫病和更多的疑难杂症做出贡献。

9、注重全民健康,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

在医疗机构设置相关科室,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医院设立治未病科,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指导、疾病早期干预等中医健康综合服务;在基层中医馆开展中医治未病和健康教育;在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设置中医科,提供中医妇幼健康服务。

10、打造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开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努力把它们打造成引领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沿医学研究高峰、优秀成果的转化高地以及顶尖人才的培养基地。我们还要把医院医院的范围,引导他们到患者流出比较多、优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省份,去建设以中医为特色的区域医疗中心。

11、加快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

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大概30个左右,能够形成若干中医药学术经验的继承重镇,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蓄水池,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增厚中药新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实力。

12、打造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重大基地。

要布局建设一批这样的基地,在组建疫病防治队伍、制定疫病防治技术方案、中医方药研制攻关和医疗物资储备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13、大力开展中西医结合有效模式的探索和推广。

医院的基础上,遴选一批中西医结医院,进一步把它们打造成中西医协同的“旗舰”医院,为全国推广中西医结合模式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14、促进省域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的扩容下沉。

要把省级优质资源扩容和下沉到地市一级,在医院当中选择医院,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培养一批能够扎根省域、地市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人才,使更多群众在省域内就能够就近享有便利和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15、继续加强重点医院的建设。

对脱贫县保持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策的总体稳定,继续补齐县级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的短板弱项,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中医药事业。

16、大力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我们还将继续支持医学院校的建设发展,引导各地将中医药院校作为其中重要的建设内容,来助力深化中医药的教育改革,持续加力推动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

17、加强中药材种植、工业生产、流通等全过程的管理。

实施好道地中药材质量提升工程,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的种植水平,完善构建中药材的检验检测体系,为中药材、中药工业、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让人民群众放心用中药。

18、推动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制。

组织研究制定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意见,建立与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特点相适应的审评模式,简化审批手续。

19、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围绕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师承教育方面,加大制度机制的建设力度,推出一批相关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0、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也称为“歧*工程”。

通过这个工程着力推出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另外还要评选表彰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先进典型,特别是还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以及名老中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等重大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

21、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是服务人民群众最直接的地方。针对基层人才培养,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中医专业向农村定向培养招收力度,以此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为百姓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22、打造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特色人才队伍。

“十三五”期间,我们为基层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建立了多个工作室,我们计划再建个左右工作室,医院全覆盖,鼓励中医药专家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打造一支群众身边的名中医团队。使传统的中医药发扬光大,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找到高水平的中医,能够享受到优质高效的中医药特色服务。

23、要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我们将推动构建合理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把中医学的才能、医德医风作为中医药人才评价标准,把会看病、看好病作为中医医师的主要评价内容。同时,我们也将推动建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长效机制,以此引导全国各地建立不同层级相互衔接的人才评价表彰激励机制,选树一批行业模范和典型。

24、以基本建设为重点的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

主要包括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医院、名医堂工程、医院建设等有关重大工程,还有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等重大单体项目。

25、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的中医药重大工程项目。

主要包括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优势专科、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中医康复服务能力提升、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能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歧*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海外弘扬工程等。

喜欢就奖励我们一个“??”和“在看”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痛心一周之内,3位高校教授早逝人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