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年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走进清华研究生教改以案例为基础的整合
TUhjnbcbe - 2021/6/18 15:34:00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清华大学关于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研究生院从年春季学期开始,以项目形式支持全校师生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简称研究生教改),创新机制、优化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教改项目设立以来,成果渐丰,特推出《走进清华研究生教改》系列成果展示,以加强经验交流,推广研究成果,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项目简介

本项目旨在探索基于案例教学法的临床思维培训在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内科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更好地提升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借鉴哈佛医学院整合式教学方法(Case-basedcollaborativelearning,CBCL)的教学法原理和理念,采用翻转课堂等方法,设计了CBCL临床思维培训课程,并进行教学实施。由于COVID-19疫情影响,研究生没有返校,CBCL临床思维培训课程改为线上教学,采用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工具实现实时互动讨论,收效良好。

图1何榕老师与同学们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内科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本质上就是临床诊治能力和临床分析思维能力。目前,我国临床型研究生和住院医师的临床思维培训大部分还仅限于传统的临床各科室轮转,时间较短、接触病种有限,其建立的临床思维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相对而言,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多为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和讲座形式,属于填鸭式教学,学生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

本项目借鉴哈佛医学院先进教学理念,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整合式教学方法(Case-basedcollaborativelearning,CBCL),将CBCL创新性应用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心血管疾病临床思维培训中。CBCL整合了基于案例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及基于团队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等教学方法的优势,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临床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和应用,高度契合对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需求。

CBCL临床思维培训课程设计

图2.课程设计

以临床真实病例为基础,涉及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循环系统疾病;根据学习目标,每个病例设计3-4个临床场景,提出需讨论的问题和提纲;研究生和住院医师按3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设立组长1名,进行小组式学习。

图3.部分课程资料

课前准备:课程开始前一周,老师提供病例临床资料及相关学习材料;提出讨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课前测验,检验学习效果。小组成员提前查阅资料,课前讨论,形成小组意见。

课堂讨论:每位同学轮流主持讨论,所有小组和同学积极发言;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不同之处各自阐明依据;老师负责引导讨论方向,出现分歧时答疑解惑;老师记录每位同学和每个小组发言情况,形成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反馈。

课后反馈与改进:所有同学总结和上交学习成果,反馈教学中的不足;老师根据每位同学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精准施教,改进提高;定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改进课程设计。

CBCL临床思维培训实施情况及效果

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内科学)研究医院内科学级规培住院医师参与本课题研究。课程实施前期进行了3次试验性教学,其后开展CBCL心血管疾病临床思维培训共计8次,教学内容涉及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和心脏瓣膜病等。

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课程总体出勤率94.4%,每次课前阅读和讨论时长平均7.0小时,课堂讨论时长3学时,课后作业时长平均2.2小时。

在第2次课和第8次课后分别进行了5点评分的满意度调查。根据中期调查结果进行课程改进后,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对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88.9%,绝大部分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表示愿意继续参与课程学习。

线上CBCL临床思维培训的实现

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床旁教学带来更高风险;常规住院患者明显减少,住院医师接触病例病种数不足;研究生不能返校,临床培训出现空档。为保证研究生和住院医师临床思维培训不中断,线上临床教学势在必行。

利用雨课堂、企业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清华研究生教改以案例为基础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