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最终名单公布,共资助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相比去年增加项。上海交通大学有19项项目在列,这是一批在未来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也彰显了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在科技前沿领域的开拓创新精神。
国家优青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
上海交通大学入选名单
上海交通大学19项项目入选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葛天舒:热驱动除湿空调
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于及年分别获得学士与博士学位,后留校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任教,期间赴柏林工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访问学习。主要从事固体除湿空调与热泵、干燥剂耦合传热传质与低品位热能高效利用研究。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青委会委员,担任国际期刊Energy助理编辑,还担任SolarEnergy、RenewableEnergy等期刊的客座编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仪器研发项目子任务、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以及各类企业委托研发项目课题20余项。累计发表SCI论文50余篇,SCI他引多次。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全国优博提名、国际制冷学会Carrier青年研究学者奖等。
胡永祥:激光冲击特种制造
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现为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冲击特种制造。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获上海交通大学“晨星优秀青年教师A类”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教育部联合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主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JW科技委基础加强计划,04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8项。在ASME-JMSE、IJMTM、JAP等重要期刊发表一作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8项,多次受邀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特邀报告。担任第8届国际激光喷丸会议大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激光加工技术委员会委员。
刘晓晶:数值反应堆多物理耦合
刘晓晶现为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研究员,致力于数值反应堆科学及其在先进核反应堆中的应用研究。构建基础理论和分析平台:建立燃料组件传热、交混等机理模型,开发多物理多尺度耦合分析平台,提出基于实验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提出混合能谱超临界水堆、双排燃料组件概念设计,突破海洋核动力小堆船核结合数字化难题,完成CiADS主设备数字样机研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教育部青年人才基金、核能开发项目等30余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任Elsevier期刊NuclearEngineeringandDesign编委、客座编辑,ASME期刊JournalofNuclearEngineeringandRadiationScience副主编,中国核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年度烛光奖一等奖和中国核工业集团菁英人才。
瞿叶高:水下航行器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
瞿叶高,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振动噪声耦合分析与控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课题8项,参与国防项目、两机重大专项课题等项目10余项。在JournalofSoundandVibration、JournalofVibrationandAcoustics–ASME、AIAAJournal、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在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下出版学术专著《复合材料结构振动与声学》1部,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担任分会主席并作邀请报告。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等奖励。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非线性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
郭小*: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及集成
郭小*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教授。在国际主流的SCI期刊上以第一/通信作者发表论文超过60篇,由IEEE/SID/ECS/SPIE等国际学术组织举办的相关主要国际会议邀请学术报告超过20次。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计划以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担任IEEETran.onElectronDevices和IEEE/OSAJournalofDisplayTechnology的编委。
-至今,担任SIDActive-MatrixDevices技术委员会委员;组织了年IEEE电路与系统年会(ISCAS)“FlexibleInternetofThings:fromDevicestoSystems”SpecialSession;IEEE电子器件与制造国际会议(EDTM)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显示技术会议(ICDT)程序委员会主席;IEEECAD-TFT大会主席、IEEECAD-TFT技术委员会主席。
潘云翔:气-固相催化
潘云翔,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于天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师从刘昌俊教授;回国工作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徐蓉教授(新加坡国家能源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非均相催化反应工程领域的研究;非均相催化反应技术是化工、能源、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的支柱技术,我们构建出一系列具有出色光/电/磁学性能的纳米材料,建立起一套基于红外光谱仪和光电子能谱仪等仪器的实时在线检测系统,实现了对纳米材料的合成、物理化学性质、非均相催化反应性能的实时在线精确分析,为纳米材料的可控定制及其在非均相催化反应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依据;以第一/通讯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J.Am.Chem.Soc.、EnergyEnviron.Sci.、ACSNano等发表SCI英文论文42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17篇),在Science、Nat.Commun.等重要学术期刊参与发表SCI英文论文32篇,论文被他引余次;获得天津市优博、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天津市自然科学奖等奖励或荣誉。
田晓华:无线定位理论与方法
田晓华,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教授、讲师。年8月获奖学金赴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llinoisInstituteofTechnology,IIT)学习,并于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面向服务的下一代互联网,有线/无线网络协议设计和性能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已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40余篇。年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年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授予最高学术成就奖。年因在面向服务的下一代网络领域的研究成果,被授予IEEEEFSOI(EnablingtheFutureServiceOrientedInternet)会议资助,当年全美国的申请者有10人获得。
吴侃:高重频、低噪声光线脉冲光源
吴侃,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年年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和硕士学位,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在锁模激光器噪声机理、光子信号处理和光电子集成等方向上取得多项成果。关于二维材料与激光器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