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医院教授张澄、院士张运、教授张铭湘、教授张薇和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苗俊英完成的项目“心血管重构分子机制、检测技术和干预策略的基础研究”获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突破了山东省医学界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空白的历史,也使年仅38岁的张澄成为该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
出生于医学世家:
刚做基础研究时,备受打击曾想过放弃
温和谦逊,一身白大褂,张澄看起来温文尔雅。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医学治病救人的理念,年,张澄在报考大学志愿时,没有任何犹豫,选择了山东医科大学(现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
众所周知,攻读医学漫长而辛苦。本科五年来,张澄扎实的基本知识积累为日后从事科研打下了基础。本科毕业后,张澄继续在山东大学硕博连读。并于年—年在美国贝勒医学院血管生物学实验室学习,成为中美联合培养的博士生,研究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问题。
在国外求学的日子里,生活上的艰苦张澄并不以为意,“一开始租住的房子里有跳蚤,腿上被咬得疙瘩成片;后来换了个房子住,晚上两三点的时候起床,厨房里密密麻麻全是蟑螂。”
科研上的挫折和打击才最为致命,“我本科读的是临床医学,刚开始接触医学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非常不习惯。最初做的实验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感觉一无所获,心里也越来越迷茫。”
在这种连番打击下,张澄有了放弃的想法:“回国专心做临床工作也很好”。在导师的开导下,张澄回国呆了一个月理清思路,决定回到美国坚持科研。天道酬勤,年11月15日,在赴美10个月后,张澄应邀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做大会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张澄教授(中)在查房)
山大最年轻的正高教授:
做国际第一个,重复别人的实验不叫创新
年,张澄再次赴美,在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从事氧化应激状态下心血管疾病调控的基础研究。厚积薄发,在这前后5年时间里,张澄发表多篇SCI高水平论文,其中第一作者更是不在少数。
科研上的硕果让张澄受到医疗科研领域的广泛